在閱讀文章之前,麻煩您點個關注,這樣可以與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同時提升您的參感,小編也會持續(xù)更新精彩內(nèi)容,感謝您的支持!
文|冷紫葉
編輯|冷紫葉
音樂與文學都是人們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方式,當二者相互結(jié)合,相互吸收聲樂作品就此產(chǎn)生。對于歌唱者來說,學習作品,首先應從理解作品語言和歌詞意義出發(fā),使詞與音緊密結(jié)合,力求完美演繹作品。
山西、河南、云南三個地區(qū)的《繡荷包》結(jié)合地方語言特色、運用襯詞疊詞等多方面描述了女子對愛情的期盼與態(tài)度。1.地方特色語言音調(diào)的運用山西話在發(fā)音語調(diào)上的特色是有五個聲調(diào),即是入聲的保留,這也是山西話與普通話的區(qū)別所在中楊柳梢的梢字,要讀sao,十五的十在要讀作si,山西話一些翹舌音,通常讀作平舌音。再比如山西民歌中的人字,通常發(fā)后鼻音,讀作reng的音調(diào)等等。
河南位于中國的中原地區(qū),河南地區(qū)的主要方言是中原官話,中原官話也是現(xiàn)在普通話的源頭之一。普通話的聲調(diào)共分四聲,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即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河南方言與現(xiàn)在普通話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音調(diào)的不同,河南方言大部分字都用去聲,還有陽平讀去聲,上聲讀陰平等習慣。
河南民歌《繡荷包》中就有所體現(xiàn),如譜例2-10中鷂子翻身的身要讀成去聲(陰平變?nèi)ヂ暎拍迷谑值氖忠x陰平(上聲變陰平)、打開仔細瞧的瞧要讀去聲(陽平變?nèi)ヂ暎?strong style="color: black;">這樣唱更加符合河南民歌的淳樸、爽朗的韻味。
云南的方言屬于西南官話,云南方言的陰平化特征比較突出,語調(diào)平穩(wěn),語音音調(diào)大多向上挑。云南民歌《繡荷包》中的云南方言較明顯。
荷讀huo,哥讀guo,個也讀guo,云南方言中四聲讀三聲,所以戴讀三聲,街讀gai。這樣加入云南方言聲調(diào)所唱出來的歌詞更具有云南音樂特有的色彩。
歌詞中的情感表達
山西、河南、云南三個地區(qū)的《繡荷包》都有同一個主題,就是情,但是筆者認為這三首曲子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山西民歌《繡荷包》的歌詞描繪的是女子在等待丈夫回家的畫面。歌詞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引出了音樂的背景及主題,之后在春天三月桃花開時,女子心愛的情郎托人捎書書帶信信,希望自己的愛人為自己縫制一個荷包袋。
通過這兩樂句的描寫,表現(xiàn)了夫妻二人彼此對對方的思念,以及山西女子爽朗中又帶著柔情的一面;第二段的歌詞主要描寫了女子在荷包上繡制帆船以及鴛鴦鳥的畫面,女子通過對荷包的圖案裝飾,大方的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以及希望兩人永遠不分離;最后一句……郎要早回來,女子毫不含糊的表達自己心中對丈夫的思念,日日夜夜等待著丈夫。
全曲歌詞把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盼望描寫的生動又形象。河南民歌《繡荷包》通過歌詞可以發(fā)現(xiàn),它第一段歌詞描寫的是女子收到情哥哥想要荷包的書信,第二段描寫女子說情哥哥要荷包就應該自己親自說,寫書信不光彩,但還是要給情哥哥繡荷包的嬌羞,第三段描寫少女從一繡到三繡繡荷包的過程,在荷包上繡觀音、童子兒這些神話人物又表現(xiàn)出少女對愛情美好的幻想和給情哥哥繡荷包時的高興之情。整首曲子的情感應該從不好意思的嬌羞到大方表達愛意。
云南民歌《繡荷包》的歌詞通俗易懂,簡單形象的刻畫出一位滿臉嬌羞充滿幸福的少女,拿著針線在為心愛的情郎縫制荷包時內(nèi)心激動的心情,把自己對心上人的愛都一針一線的縫制在了荷包上。
小小荷包,雙絲雙帶飄這一句描寫出荷包的精致的樣式,同時這雙雙絲帶正像是男女兩人,永遠連在一起,永遠不分開;后半部分的歌詞就顯的不那么含蓄了,姑娘為了愛情大膽的唱出了要哥求,這正是少女勇敢活潑的體現(xiàn)。
襯詞、疊詞、兒化音的使用
在民歌小調(diào)的歌詞中,常加入一些感嘆性或者語氣詞等詞匯,就是襯詞、兒化音、疊詞。襯詞是歌詞中音樂表現(xiàn)意義重于文學表現(xiàn)意義的一種特殊成分;疊詞的使用可以加重語氣,同時增強音樂渲染力;兒化音表現(xiàn)出一種親切的音樂色彩。
山西《繡荷包》的襯詞襯腔的特色就是疊詞,有捎書書、帶信信、你依依、我靠靠。河南民歌《繡荷包》中添加了呀、呀嘟等襯詞,還有鷂子呀翻身中的身唱身兒、捎書帶信中的信唱信兒、童子的子唱子兒都進行了兒化音的處理。
云南民歌《繡荷包》大量運用包嘛、來嘛、妹嘛等語氣襯詞,云南人說話結(jié)尾時習慣加語氣詞嘛或啊,這種語氣助詞的巧妙運用,增加了《繡荷包》的云南音樂韻味。對三首作品的歌詞語言進行具體的分析后,發(fā)現(xiàn)《繡荷包》流傳到某一區(qū)域后一定會結(jié)合當?shù)氐恼Z言特色及地方人文風情,借方言、襯詞來展現(xiàn)不同地區(qū)地域特色,在演唱作品時能增加歌曲的渲染力。

三首《繡荷包》的演唱探究及舞臺實踐
聲樂演唱藝術是一項以舞臺實踐為基礎的表演型藝術,臺下對聲樂的學習、表演的練習都是為了能呈現(xiàn)一場完美的演出。山西、河南、云南這三個地區(qū)的《繡荷包》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代表性作品,要想完美演繹需要在臺下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反復的排練。筆者根據(jù)對不同范本《繡荷包》的學習以及個人音樂會的總結(jié),對三首《繡荷包》的演唱探究和舞臺實踐做出了一些分析。
個人音樂會中三首《繡荷包》的演唱探究
筆者在不斷學習聲樂和演唱實踐的過程中總結(jié)發(fā)現(xiàn),筆者認為聲樂的學習是系統(tǒng)性的學習,應包含五個部分:氣息、唱腔、咬字、情感、表演。筆者將前三部分氣息、唱腔、咬字歸為演唱技巧類,后兩部分情感與表演歸為表演實踐類,下面將從氣息、唱腔、咬字這三部分來做具體的演唱分析:
歌唱中氣息的合理運用氣息是唱歌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在歌唱時不僅要合理的換氣,還要學會靈活掌握氣口,有助于把握歌曲的韻味。山西民歌《繡荷包》雖然在旋律上有高亢的旋律起伏,但是在演唱時還是要結(jié)合歌詞語義,在第一段有描寫春天景色的詞語,在演唱時肯定要將女子看到景色的高興表現(xiàn)出來。
-
筆者在音樂會演唱山西民歌《繡荷包》中那春風擺動楊呀楊柳梢這句,在那春風擺動后面加一個小氣口,更能突出女子歡快的的心情。
(山西《繡荷包》片段)河南民歌《繡荷包》中,它有著自己特色的節(jié)奏型,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中加入十六分休止符,所以演唱時氣口可以結(jié)合休止符。例如筆者在說的是情哥哥要呀后面快速小巧的加一個氣口,結(jié)合曲子的節(jié)奏型,這樣能凸顯出曲子節(jié)奏的活潑,以及少女的嬌羞。
南民歌《繡荷包》全曲的音樂風格是活潑歡快的,在節(jié)奏上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節(jié)奏是音樂線條更連貫,所以更加要注意氣息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筆者在演唱云南《繡荷包》時比較注意音樂的連貫性,筆者在演唱時并沒有在中途換氣,而是完整的一口氣唱完,這樣音樂線條會比較完整。
歌唱中潤腔襯詞的使用筆者認為民歌的演唱主要是演唱出不同地區(qū)歌曲中所蘊含的音樂韻味,在演唱各地民歌作品之前首先要學習當?shù)氐姆窖裕?strong style="color: black;">以及說話時的語言習慣,并運用到演唱當中,即演唱中的潤腔和襯詞。
不同的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是會有不同的演唱技巧處理以及加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這就是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民歌的二度創(chuàng)作大多體現(xiàn)在潤腔的運用上,潤腔包含倚音、滑音、顫音等。
山西民歌《繡荷包》在創(chuàng)作時使用了前倚音,例如十五的五,早回來的來,都采用了小二度的前倚音,在原位上向下滑動,增添旋律流動性的同時又兼具柔和感,增加歌曲的渲染力,山西韻味十足。但是筆者在演唱這首作品中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演唱那春風擺動是在風字上加了一個小小的甩腔,能增加歌曲的韻味,讓觀眾們感受到歌曲的靈活歡快。
筆者還在里面的意思的的、捎書書的書字、你依依的依字上加了下滑音的唱法,這都能增加歌曲的韻味。山西民歌《繡荷包》在襯詞上多使用疊詞,例如,捎書書、帶信信、你依依在演唱時能增加歌唱者的語氣,有利于情感的表達。河南民歌《繡荷包》在潤腔上使用了前倚音、波音和下滑音來增加歌曲的韻味.
筆者在演唱每段第一個字走要一都使用了波音,在外、帶、界都加了前倚音,借助這種潤腔讓歌曲風格更加鮮明,還有身信女在演唱是要做兒化音和下滑音的處理,增加歌曲的河南味道。
云南民歌《繡荷包》是增加了大量的語氣襯詞,包嘛、來嘛、妹嘛,通過這些襯詞來表現(xiàn)云南少女嬌嗔的狀態(tài),在演唱時也要注意潤腔的使用,在第一句小小荷包中就有兩處,第一處是小字,la音上做波音的處理,還有就是包字,既有前倚音,還有注意la-do的甩腔。還有在第二段第二次的妹繡荷包有來由的有字,如譜例3-6,筆者在演唱使加了一個跳音,旨在與前一句作對比。
云南民歌《繡荷包》的節(jié)奏活潑歡樂,所以要特別注意演唱技巧的運用。3.歌唱中的字正腔圓我們在演唱中國作品時對咬字歸韻要求十分嚴格,講究字正腔圓,每一個字要求字頭清晰、字中飽滿、字尾歸韻,所以在演唱《繡荷包》時要注意咬字吐字和三個地方方言的結(jié)合運用。
筆者在演唱山西民歌《繡荷包》中,對以d、b這兩個拼音為聲母的字比較注意,例如到、擺動,因為d、b是爆破音,所以在演唱時要注意舌頭的擺放,咬字時不能影響歌唱狀態(tài)。
歌唱時還要結(jié)合山西方言,演唱時要特別注意平翹舌音的變化,比如像楊柳梢中的梢字,在演唱中通常唱為sao的發(fā)音,十五的十在演唱中通常唱作si,一些翹舌音,通常讀作平舌音。河南方言與現(xiàn)在普通話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音調(diào)的不同,河南方言大部分字都用去聲,還有陽平讀去聲,上聲讀陰平等習慣。所以在演唱河南民歌《繡荷包》時鷂子翻身的身要唱成去聲,并且字頭到字尾的過渡要快;書信拿在手的手要唱陰平(上聲變陰平)。
云南《繡荷包》中,荷唱huo,哥唱guo,個唱guo,戴唱第三聲,街唱gai,要結(jié)合當?shù)胤窖圆⑦\用到歌唱中。對于演唱一首作品,第一句的演唱是極為重要的,例如云南《繡荷包》第一句小小荷包這四個字,全部都是開口音xiaohebao,所以在鋼琴伴奏引子部分,就要保持喉頭的穩(wěn)定,內(nèi)口腔的打開,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音的流暢。在唱歌時還要注意字頭、字腹和字尾的時值關系,例如云南《繡荷包》中飄、雙、情等字,演唱時字頭到字腹的過渡要快,延長字尾。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