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q60me"></strike><ul id="q60me"></ul>
    <ul id="q60me"></ul>
  • <fieldset id="q60me"><input id="q60me"></input></fieldset>

    關于春天的格言是什么意思呀

    華峰博客 160

    第一講 仁 愛

    導 讀

    仁愛,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指南和規范,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本輯以仁愛為主題,選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言,主要涉及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道家的慈愛和釋家的慈悲為懷等方面的內容。

    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典型的句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此外,孔子還將仁愛思想推廣開來,指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仁愛的對象拓展到了全人類。

    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目的是為了有利于社會秩序建設,使社會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兼愛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華,體現了墨家人文精神的普世關懷。

    綜合比較起來,儒家的仁愛是主張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去愛一切人;墨家的兼愛是講人與人之間無條件地兼相愛;道家的慈愛是強調無私之愛;釋家的慈悲為懷,就是要使眾生遠離恐懼,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種以愛為基礎的闡述,澆灌與豐富過古人的思想,對于現代社會來說,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代以來,仁愛思想在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下,不斷地獲得了新的詮釋和發展。孫中山先生曾指出:墨子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毛澤東在談論仁愛思想時,也曾指出: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他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也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所以說,中華民族這種源遠流長的仁愛思想,正是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通過閱讀本講中的經典名句,衷心希望廣大青少年能夠在仁愛思想的感召下,做一個有良知、有愛心的人。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我們堅信,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1【原文】

    奉勸人行方便事①,得饒人處且饒人。

    【出處】

    《醒世恒言·卷五》,作者馮夢龍,明代通俗文學家、戲曲家。

    【注釋】

    ①方便事:給人幫助之事。

    【譯文】

    勸告人們要多為別人提供方便,可以饒恕人的地方就饒恕人。

    【賞析與啟迪】

    人生活在社會中,注定了互相之間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矛盾也就交織其中。是以怨報怨,還是以德報怨?這句話勸慰人們心腸要寬厚,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能饒恕人的地方就饒恕人。如果你把怨恨放在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上,你就會被這份怨恨束縛而不能動彈。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相互制衡、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生存狀態!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的頻率越高,人際關系也就越和諧。當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時,理虧的一方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得理的一方也要大度一些,原諒別人的錯誤,避免發生得理不饒人的情況,也不要因為一場小小的爭執、一次小小的沖突、一次小小的誤解而損毀友誼。

    2【原文】

    冤仇宜①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出處】

    《醒世恒言·卷頭詩》。

    【注釋】

    ①宜:應當。

    【譯文】

    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怨應該設法化解,各自退一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賞析與啟迪】

    常見到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一開始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是雙方都不肯讓步,結果怨恨越來越深,最終演變為以性命相搏的冤仇。

    有的孩子氣量太小,報復心理太強,不能妥善處理好生活中的矛盾。小矛盾被激化成大問題,甚至釀成大錯。

    如果大家都存有一顆仁愛之心,遇到沖突時,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如果雙方都有化解矛盾的誠意,仇冤就不會激化,彼此的諒解與寬容,會讓友情在寬恕中升華。

    3【原文】

    慈悲①即智慧②,智慧即慈悲。

    【出處】

    《摩訶止觀·卷五》,作者隋代智顗。《摩訶止見》是佛教天臺宗的重要著述。

    【注釋】

    ①慈悲:佛教認為人應以救助、普濟他人疾苦為自己的本分。

    ②智慧:指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

    【譯文】

    慈悲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慈悲的指南。

    【賞析與啟迪】

    慈悲是佛教倫理的核心所在,智慧是佛教信仰的特質。兩者互相印證,相得益彰。慈悲的心性,需要智慧來實現;智慧的花朵,需要慈悲之水來澆灌。

    佛教倡導的慈悲,是一種普度眾生的博愛。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有了慈悲,你就不會到處樹敵;有了智慧,你就不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現實生活中,常有人只顧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追名逐利,卻泯滅了對他人的仁愛之心,這類所謂的聰明人,遠遠達不到智慧的境界,有時甚至會上演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鬧劇。耍小聰明的人,鼠目寸光,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有大智慧的人,洞若觀火,凡事都比他人游刃有余。

    所以,一個人立身處世,光有聰明才智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顆慈悲之心。

    4【原文】

    慳①貪②不布施,是名常睡眠;修施濟匱乏③,是名為覺悟。

    【出處】

    《別譯雜阿含經·卷五》,佛教的一種譯經。

    【注釋】

    ①慳:吝嗇,小氣。②貪:貪婪,多欲而不知滿足。③乏:缺乏。

    【譯文】

    吝嗇、貪婪而不去布施,這就叫做不覺醒;去布施,去救助那身處匱乏之中的生靈,這就叫做覺悟者。

    【賞析與啟迪】

    按照佛教的觀點,布施是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智慧等,為他人造福從而求得累積功德。這個世界上常有很多人貪婪地積聚財富,卻又不知道布施,這種人物質上雖然富裕,精神上其實很貧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全世界的華人迅速行動起來,自發地向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或者舉行祈福會,或者身體力行到災區參加救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他們對災區人民的一片愛心。

    當然,一個人的布施與慈愛之舉并不只局限于付出金錢,很多時候,一個贊許的眼神,一陣鼓勵的掌聲,或者一個燦爛的笑容,這些都是內心里充盈著慈悲與善意的表現。

    5【原文】

    愛人①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處】

    《孟子·離婁下》,作者孟子,名軻,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書,有亞圣之稱,與孔子一起被后人合稱為孔孟。

    【注釋】

    ①愛人:用一顆仁愛之心去愛護他人,幫助他人。

    【譯文】

    愛戴別人的人,別人也總愛戴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總尊敬他。

    【賞析與啟迪】

    愛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孟子教導人們要對他人友愛、尊重,要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現實世界中,人的個性、氣質、修養、素質千差萬別,人與人的關系也是非常復雜的,即使你抱著仁愛的心腸、良好的愿望、善良的動機,也不一定事事做得令人滿意,贏得人人的愛戴和尊敬。對此,每個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付出的是你的愛,而不要期望得到等同的回報,有了這樣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就收獲了兩份愛。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生命可以孤立地活下去。沒有船只停靠的島嶼,只是一個孤獨的島嶼,無法在遷徙的季節回到故鄉的大雁,只是一只孤獨的大雁。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他必須自己心中有愛,并愿意把這種愛奉獻給別人。在與別的生命的互敬互愛中,才能感受到生命本質的溫暖。

    6【原文】

    愛人利物謂之仁①。

    【出處】

    《莊子·天地》,作者莊子,名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注釋】

    ①仁:懷著慈愛之心,同情、愛護別人。

    【譯文】

    泛愛眾人、普利萬物就叫做仁愛。

    【賞析與啟迪】

    莊子把愛人和利物二者結合起來,作為對人們的道德要求,蘊涵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思。

    用現代生態學語言來表達,就是既要利用生態資源為人類服務,又要保護生態平衡,珍惜自然資源,達到持續地發展,這才是有道德的。

    進入21世紀,地球上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質量下降,資源相對匱乏,而這些都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如果你想讓自己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只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是不夠的,還要愛惜世間萬物,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萬物之靈,理應成為大自然的守護者。

    7【原文】

    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

    【出處】

    《白虎通義·性情》,作者班固,漢代史學家。《白虎通義》一書把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論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與封建統治的秩序緊密結合在了一起,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譯文】

    人的五種基本性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仁、義、禮、智、信。

    【賞析與啟迪】

    這是中國歷史上官方文書關于仁、義、禮、智、信的最早記載。仁,指的是愛人之心;義,指的是決斷事宜;禮,指的是言行符合章法;智,指的是遇事清醒;信,指的是誠實、守信。這五種美德,是人類的常性。

    五性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仁,則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由此可見,培養一顆仁愛之心,對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做人的藝術有多種,仁愛則是人際關系和諧的紐帶;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僅僅只是關注自己的利益,而且時時有忠義之心,處處表現出人情味;做事說話合乎禮儀與章法,不違反法律法規,簡單來講,哪怕讓謝謝、對不起成為一種習慣,都是一種良好品質的表現;聰明常人都具備,但智慧卻需要好好培育,遇事清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誠實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沒有誠實,其他的品德就失去了它們存在與發展的根基。

    8【原文】

    仁者人也,義者我也。

    【出處】

    《黃書·任官》,作者董仲舒,西漢思想家,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他的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學說成為后世統治者的理論基礎。

    【譯文】

    用仁愛來對待別人,用道義來約束自我。

    【賞析與啟迪】

    在這句話中,董仲舒區別并強調了仁和義的不同功能:仁是用來愛人的,義是用來克制自己的。他希望君王以仁慈愛民,而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私欲;要用道義來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偏心偏愛,造成人們的疑慮,這是維持長治久安的基礎。

    董仲舒的這個觀點,同樣可以作為現代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常言所說的:做人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用仁慈的態度去愛護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愛戴;用道義的標準來克制自我,就不會自私自利。

    9【原文】

    四海①之內皆兄弟也。

    【出處】

    《論語·顏淵》,相傳作者孔子,名丘,春秋時期教育家、思想家。《論語》是孔子言論的匯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注釋】

    ①四海:即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這里的海,其本義是指遼闊無邊的未知地方,并不僅僅是指海洋,實際上是指包括中國以外的地方。

    【譯文】

    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啊!

    【賞析與啟迪】

    這句話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涵蓋性和人文精神。

    在孔子看來,人不能孤立地看待問題,應該把他人當做自己的同類,給予同情和關心。因此,他的仁愛對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級的界限,可以說是全人類。

    從大處講,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因為網絡的普及,真正讓天涯之人若比鄰。從小處講,校園里的同學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但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有狹隘的地域觀念,更不能拉幫結伙,恃強凌弱,欺侮他人。大家既然都是來讀書求知的,就應該互相幫助,友善相處。

    10【原文】

    海內①存②知己,天涯③若比鄰④。

    【出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詩人。

    【注釋】

    ①海內:天下。②存:有。③天涯:天邊。④比鄰:近鄰。

    【譯文】

    四海內有朋友心心相連,天邊海角好似親密近鄰。

    【賞析與啟迪】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打破了一般送別詩哀怨、惆悵的俗套,語言激昂,鼓勵友人振作精神,勇敢地鼓起新生活的勇氣,詩人樂觀豁達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展露無遺。其間那奮發向上的精神,使人心胸開闊,一掃離別時彌漫的憂愁悲苦的陰郁。這是王勃對友人的勸慰,也是在自己身逢絕境、孤獨無依時的一種自我解脫。

    只要是真誠的友誼,就會經得起挫折的考驗,就能穿越時空的阻隔。

    縱然一個人遠離故鄉,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就不會孤單寂寞。知心朋友之間,心與心緊緊相連,感情緊緊相通,友誼不會因為山高路遠而消失,不會因為歲月的變遷與空間的更替而改變。

    當你孤獨的時候,不要忘記,朋友們在牽掛著你學習是否進步,身體是否安康。而異鄉的你,更應該把友誼化做奮發向上的動力,踏實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11【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惡②。

    【出處】

    《論語·顏淵》。

    【注釋】

    ①美:功績,成績。②惡:尷尬,難堪。

    【譯文】

    君子喜歡幫助他人取得成績,決不會讓人陷于難堪。

    【賞析與啟迪】

    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品格。當你不計較個人得失,真誠地幫助別人時,你的內心就會感到充實而快樂。

    有的人自私自利,眼中只有利益,心中只有自己。因此,當別人有難處時,沒有同情之心,幸災樂禍;更有甚者,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在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呢?給口渴的人一杯水,為行動不便的人讓讓路,對心里痛苦的人說句寬心話……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切,都屬于成人之美的范疇。

    同學們相處時,應該提倡成人之美的行為,這樣才更有利于大家的學習與生活。別人進步時,能為他們鼓掌;別人遇到困難時,能同情并給予積極的幫助。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快樂自己。兩個人相互交換蘋果,仍然是兩個蘋果;兩個人交換快樂,則是無數個快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12【原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處】

    《論語·顏淵》。

    【譯文】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在別人的頭上。

    【賞析與啟迪】

    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是處理人際關系最起碼的準則。

    1993年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上,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確立為人類文明的基本法則之一。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要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有些人之所以令人討厭,就是太放縱自己的行為,根本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比方說,隨意挪用別人的物品,故意編造別人的謠言,隨意破壞公共場所的衛生……所有這一切,就是將自己不愿意、不喜歡的東西強加到他人頭上。這樣的人,肯定會受到輿論的譴責,被他人所厭惡。

    做人就得學會將心比心,懂得為他人著想,努力克制自己自私自利的想法。人人都喜歡與天使成為朋友,而不是惡魔。

    13【原文】

    是故欲人之愛己也,則必先愛人;欲人之敬己也,則必先敬人。

    【出處】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作者不詳,為先秦時代的作品。

    【譯文】

    因此,要想別人愛護自己,就必須先愛護別人;要想別人尊敬自己,就必須先尊敬別人。

    【賞析與啟迪】

    人生需要愛的滋潤,這個世界需要愛的陽光。愛能使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結,使地球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就意味著人與人的相互支撐——無愛不成世界。

    愛己和愛人、敬己和敬人,實際上是統一的。極端自私自利的人,注定只能是一個孤家寡人,難免自欺欺人,被人遺忘與拋棄。

    愛是生活中特殊的情感體驗,要想擁有它,最佳的辦法是先把愛奉獻給別人。

    只有愛護人的人,人們才會愛護他;只有敬重人的人,別人才敬重他;只有施德于人的人,人們才以德來回報他;只有樂于幫助人的人,人們才樂意幫助他。付出的越多,收獲就越大。因此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14【原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出處】

    《游子吟》,作者孟郊,唐代詩人,著有《孟東野集》。

    【譯文】

    慈愛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游子縫制身上的衣服。

    【賞析與啟迪】

    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子要遠赴他鄉,母親心里很難過,只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兒子的衣裝上。這兩句詩的語言雖平白如話,卻令人深受感動。

    母親是多么偉大而高尚,這種愛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那樣溫暖、深厚。

    有些同學總是抱怨自己缺乏勤奮學習的動力,其實只要你捫心自問,就會發現這種動力無處不在。有的孩子在母親的辛勞、母親的牽掛、母親的叮嚀、母親的期盼中麻木不仁,完全看不見、聽不到、感覺不到母親的愛。

    這充滿慈愛的點點滴滴,一如年輕人常常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曾經有一份愛,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只有當母愛終結在瑣碎的歲月之后,成為墻上的一張黑白照片時,你幡然醒悟卻后悔莫及。

    15【原文】

    寬則得眾。

    【出處】

    《論語·陽貨》。

    【譯文】

    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關于春天的格言是什么意思呀

    【賞析與啟迪】

    孔子的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能做到以下五點的,就可以稱作‘仁’了。然后孔子解釋道: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就尊敬他;寬厚待人的人,別人也會寬厚地對待他;誠實守信的人,別人就會信任他;聰明機智的人,容易取得成就;助人為樂的人,別人也愿意幫助他。

    這些話的原意是指政治家必須具備的道德規范,引申到普通人身上,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對別人寬容,必然會獲得人們的喜愛。

    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只要敞開胸懷,以包容一切的氣度去讀懂寬容、學會寬容,生活中就一定會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純真和美好。給別人一分寬容,自己就會多打開一扇心窗,多擁有一片藍天。

    16【原文】

    君子愛①人深,惡②人淺。愛人長,惡人短;小人反是。

    【出處】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常儀功》,作者顏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注釋】

    ①愛:喜好。②惡:討厭、憎惡。

    【譯文】

    有道德、有修養的仁人君子,對別人的愛意深厚,而對別人的惡意較少;喜歡別人的優點,討厭別人的缺點;沒有道德修養的小人恰恰相反。

    【賞析與啟迪】

    這段話從君子和小人的相對意義上,討論君子如何愛人,小人則恰恰相反。

    君子為人寬厚,往往有一顆包容的心,能愛人之長,容人之短,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服,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

    不管你處在什么樣的境地,你都應該培養一顆善良的心,努力去做一個善良的人。多做善事,及時肯定別人的優點,你眼中的世界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真誠地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吧!與人為善,其實就是善待自己。當你向別人施予善心的時候,必將得到善的回報,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17【原文】

    仁者壽。

    【出處】

    《論語·雍也》。

    【譯文】

    有仁德的人往往健康長壽。

    【賞析與啟迪】

    仁義的人寬厚大度,沒有自私的偏執,沒有嫉妒的憂慮,所以始終能保持泰然自若和坦坦蕩蕩的心態。這是養身之道,更是養心、養德之道。

    現實生活中,忠厚老實的人雖不見得都健康長壽,但因為他們沒有過多的心理負擔而活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穩自在,比起某些心術不正的人,自然要健康快樂得多,因此大都能安享天倫,頤養天年。

    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門。擁有一顆仁慈之心,也就擁有了健康長壽的心理基礎。

    如果你想做一個健康長壽的人,那么就先培養內心的仁慈吧。仁慈之心能讓你放下人世間的煩惱,充分領略生活的美好,輕松愉快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18【原文】

    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

    【出處】

    《法言·君子》,作者揚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

    【譯文】

    人必須先自愛,而后別人才會愛他;人必須先自敬,而后別人才會敬他。自愛是仁的極致,自敬是禮的極致。世界上沒有不自愛、自敬,而能夠被別人愛和敬的人。

    【賞析與啟迪】

    這句話強調人必須先自愛,而后別人才會對他有所愛;強調人一定要先自尊,然后才能被他人所尊敬。當然,這種自尊自愛絕不是孤芳自賞,更不是唯我獨尊,而是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體現。

    自愛是最高標準的仁,自敬是最高標準的禮。只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懂得關愛他人。

    孩子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能力較弱,心理比較敏感,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和行為,這是必須引起警惕的。因為一個自暴自棄的人,不會對他人產生友好行為。一個喪失了自信心和責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呢?怎么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呢?怎么會獲得長久而真正的快樂呢?

    19【原文】

    志士仁人①,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處】

    《論語·衛靈公》。

    【注釋】

    ①志士:有堅定意志的人。仁人:仁民愛物、道德高尚的人。

    【譯文】

    志士仁人,沒有為了求生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身來成全仁的。

    【賞析與啟迪】

    這句話是成語殺身成仁的出處。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在孔子看來,志士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而是不顧個人安危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志士仁人這種努力奮斗、積極進取、不惜犧牲的精神和理性的歷史責任感,在中國歷史上曾感染、教育、熏陶了無數中華兒女。

    志士仁人那種顧大節、求大義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使國人們能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舍小家顧大家,舍小利求大利,前赴后繼,奮勇前進。

    志士仁人這種舍身成仁的精神,是最高境界的仁愛,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世世代代薪火相傳。

    20【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①。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出處】

    《莊子·山木》。

    【注釋】

    ①醴:指甜美的酒。

    【譯文】

    君子之間的交往平淡若水,小人之間的交往甜美如酒。然而君子間的友誼卻親切常存,小人之間的情誼卻常常斷絕。

    【賞析與啟迪】

    水平淡無味,卻是所有生命賴以維持的最基本的物質元素。君子以文章學問交朋友,以志趣相投者為朋友,這樣的朋友自然平淡如水,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無關乎利益,無關乎權勢,因而是自然的、真切的、可親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酒甘醇甜美,以酒交友,這樣的朋友只能是酒肉朋友,這樣的關系肯定是短暫的,沒有真正的情誼可言。一旦失去了某種利益,雙方就有可能疏遠分開,甚至反目成仇。

    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也能體悟到平淡之中見真情。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必須與他人發生聯系。有些青少年學生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時,往往談到自己因為交錯了朋友,受朋友的誤導,盲目追求哥們、姐們的義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以文章學問交朋友,與志趣相投者交朋友,就可以得到可親、可信的朋友;以利益交友,利字當頭表面熱鬧非常,利字消失友誼難以長久。

    21【原文】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出處】

    《春秋繁露·仁義法》,作者董仲舒。

    【譯文】

    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義的法則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別人。

    【賞析與啟迪】

    仁與義的關系,是解讀中國道德哲學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董仲舒強調仁在愛人,義在正我,認為仁的對象是他人,義的對象是自己;仁的重心在愛人,義的重心在正己。推行仁愛的方法,在于愛他人,而不是愛自己;推行道義的方法,首先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而不在于苛求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用仁愛的德行來對待別人,用道義的規范來約束自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只有嚴格地要求自己,寬容地對待他人,才能不斷地磨礪自己的個人品質,從而保持身心的平衡,與他人、社會相和諧。

    22【原文】

    仁人無敵于天下。

    【出處】

    《孟子·盡心下》。

    【譯文】

    仁愛的人無敵于天下。

    【賞析與啟迪】

    為什么說仁愛的人能夠無敵于天下呢?因為仁愛的人擁有一件武器,這件武器叫做善良。

    善良最能打動人心。不需要語言,善良便是最好、最美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們都能感受到,并愿意將它傳遞下去。善良,能夠點亮心靈的明燈,能夠溫暖敵人的心房。

    古往今來,許多志士仁人用仁愛做武器,化解了眾人心中的仇恨,并把愛與和平播種進了人們的心田。

    對付對手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第一種是針鋒相對,斗得天昏地暗,結果往往兩敗俱傷;第二種是忽略對手,忘記對手,不與對手一般見識,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第三種則是以仁愛做武器,化敵為友,把對手變成自己的朋友。毫無疑問,第三種方法是最高明的。

    與人爭斗和忘記對手都是容易的,但在對手面前,坦誠以待,把對手變為知己,卻要接受人性上的巨大考驗。一個充滿仁愛、肩膀上站立著天使的人,在世人面前,無疑是一個有人格魅力、光芒四射的人。

    23【原文】

    仁主于愛,而愛莫切于事親。

    【出處】

    《孟子集注·離婁上》。集注者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譯文】

    仁的主旨在于愛人,而愛人沒有比侍奉雙親更重要的了。

    【賞析與啟迪】

    遵守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則是儒家仁愛思想的主要體現。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的恩情即使用一輩子的時間也是報答不完的。所以,我們時時都要心存感激,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也不能忘記家中至親,要盡最大努力盡我們微薄的孝心。

    談到如何向父母行孝時,有些青少年學生總以為自己還年輕,總認為來日方長。可是你不要忘記,生命脆弱,時光易逝,人世間有太多的偶然和遺憾,它們都是無法挽回和彌補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是人生不可彌補的痛苦。

    今天的你,應該把對父母的一份孝心,化做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的動力,爭取學有所成,長大后有所建樹,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24【原文】

    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

    【出處】

    《論語注·顏淵》,注者鄭玄,東漢經學家,著作主要有《六藝論》、《駁五經異義》等。

    【譯文】

    作為有仁德的人,天地之間沒有什么是不值得自己愛的,但是愛自己同類的人,應該是最優先的。

    【賞析與啟迪】

    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海洋,才不會干涸;一片葉子只有回歸大地,才會化做護花的春泥。一個人要想實現其人生價值,必須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個人不能離開他賴以生存的群體,更不能離開由這么多群體構成的社會。所以,仁德的人首先要愛自己的同類。

    人在旅途,顯然不能脫離集體、社會。個人必須為大眾、為社會承擔責任,作出自己的努力。一個人應該超越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不僅僅關注于個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能熱心投入到社會公益之中,力所能及地給他人以幫助,在他人的心里點亮一盞心燈。

    人要愛人,世界才會充滿愛。有愛,人的世界才會生機盎然;有人愛,能愛人,才能品嘗到人世的溫暖與歡樂。

    25【原文】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①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出處】

    《墨子·兼愛中》,作者墨子,名翟,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

    【注釋】

    ①惡:憎恨。

    【譯文】

    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跟隨著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跟隨著有利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跟隨著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跟隨著損害他。

    【賞析與啟迪】

    如果我們都有兼相愛的善良動機,有愛人、利人的行為,人們就會愛我、利我,這就實現了交相利。這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是一個道理。天下如果都是如此,那么,互愛、互利的雙贏局面還會遠嗎?

    把別人的憂慮當成自己憂慮的人,別人也會憂慮他的憂慮;把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人,別人也會快樂著他的快樂;用利益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利益幫助他;用德行對待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德行回報他。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情。

    如果你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應當想到別人也需要你的關愛;如果你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你就該嘗試去幫助別人。只要你有慷慨助人之心,就可以團結他人,掃除障礙,克服困難。

    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很多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扶持。希望你能持有一顆仁愛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

    26【原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出處】

    《論語·雍也》。

    【譯文】

    仁愛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別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達,也要使別人通達。

    【賞析與啟迪】

    孔子所謂的仁人,就是指成就自我時,也幫助他人取得成就的人。這些人不僅僅關心自己的通達和成功,而是有一顆寬廣博大的心胸,心系他人,能夠為他人著想,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別人。

    現代社會充滿了機遇和挑戰,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競爭。在競爭中,如果能有既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的寬廣胸襟,那么,社會上的沖突將被化解,大家就可以和諧共處了。

    青少年雖然生活在一方狹小的環境里,同樣也會遇到同學之間的競爭。比方說,學習上會出現競爭,參加文體活動會出現競爭,甚至在評選班干部時也會出現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講,凡事多為別人著想,其實往往也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

    27【原文】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出處】

    《孟子·離婁上》。

    【譯文】

    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

    【賞析與啟迪】

    對人是不是恭敬有禮,看起來好像是一個人的品行修為問題,實際上是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大問題。只有虛心待人、恭敬有禮貌,才能與人溝通交流,得到別人的認可。一個傲慢無知、不尊重他人的人,是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愛戴的。

    節儉的人不貪圖財物,不奢侈,不虛浮,不鋪張浪費。從節約一粒糧食、珍惜一滴水做起,逐步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生活儉樸的人不一定是因為貧窮,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美德的表現。他們懂得別人的財富也是血汗換來的,是勞動的成果,不會用欺騙、掠奪等卑劣手段去侵占。

    一個人的形象是一封無字的介紹信。人們往往通過你的語言、行為、儀表,來判斷你是一個什么品位的人。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就應該注重禮貌,謙遜待人。

    28【原文】

    博學①而篤志②,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處】

    《論語·子張》。

    【注釋】

    ①博學:知識淵博。②篤志:堅定志向。

    【譯文】

    廣博學習并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賞析與啟迪】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求學是謀生的基礎,但是人生在世,僅僅學會個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夠的。

    做人首先要立志,遠大的志向是博學的前提;其次是要善于提出問題,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后還要注重思考,由近及遠,由易及難,由淺及深,去探究事實的真相。

    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學有所長,品格高尚,胸襟坦蕩,善于追求真理,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怎樣才能培養仁德的品質呢?那就是以堅定正義的志向去學習,多發問,多思考,結合實際情況去考慮各個方面的關系,兼顧各個方面的利益,妥善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一來,人們的行為就會比較符合仁德的要求了。

    29【原文】

    得道①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

    ①道:道德,道義、正義。

    【譯文】

    得到仁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賞析與啟迪】

    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即是道,兩者合一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道德。失掉了道德的人,即使有一身的本領,別人對他也是避之猶恐不及。

    愛護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護他;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幫助他。有時候,你為別人打開一扇窗,也就為自己打開了一條生路。相反,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毀謗別人就是毀謗自己,苛刻別人就是苛刻自己。

    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往往是一個能凝聚人心的人,所以他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反之,一個失掉仁義的人,無法得到別人幫助,連他的親友都要背叛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一個人能力雖然不大,但小小的善與愛,日積月累,就會成為一筆不可小視的精神財富與力量。

    30【原文】

    慈悲之心,生生①之機②。

    【出處】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明朝人。《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應酬、評議、閑適的語錄集。

    【注釋】

    ①生生:繁衍不絕。②機:契機。

    【譯文】

    仁慈愛憐之心,是天下萬物生生不息的契機。

    【賞析與啟迪】

    做人就要有一種惻隱之心、仁愛之心,這是天下萬物得以繁衍生長的契機。缺少了這種契機,人就僅僅是毫無情感的行尸走肉而已。

    從這種立場出發,就可以理解古人在春游時不輕易采花折枝,以及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之類的勸誡。

    為了讓彼此的人生多感受一些春天般的溫暖,為了讓生活的世界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機,為了讓子孫后代依然擁有廣闊的天地,在日常生活中,人類需要多一點仁慈愛憐之心,對世間萬物、對棲身的這個美麗星球多一點敬畏與愛護。

    上一篇:

    下一篇:

    ? 同類閱讀

    分享
    ? ?
    ?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免费精品人在线二线三线区别|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精品大bbwbbwbbw|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高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日韩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手机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网站| 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无码精品又粗又大又长|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