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厭高,非登臨不能觀錦繡;水不厭深,惟臨淵方得窺池魚。泰山之名,余聞之久矣,然徒知其巍峨,非親臨難知其所以名垂百代也。
昔者有神盤古,以身化萬物,其頭顱枕臂而臥,是為泰山。泰山,大觀也,以龍虎萬仞之體軀,佑中華千載之社稷,矚萬邦協和之興替,成九州四方之尊崇。攬齊魯之地勢,峻九霄以鎮華夏;襟黃河為玉帶,拔五岳以傲蒼穹。
六龍乘風,驂騑宮車,四海騰云,神女升降。溪谷和鳴,松石當道,燕姬上馬,同祈萬福。有愿者具來,捧至寶而舍金釵,道: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又有王命昭昭,啟蹕以回鸞:古之帝王受命于天,必登臨以告社稷,乃封泰山,以其功禪天下。是禮也,仰觀百類,俯瞰眾生,詩碑萬仞,頌成功德,帝師先遣,黃鳥遺形,其所不朽,萬世垂名。
登泰山也,至于紅門,蜿蜒而上,過經石峪、回馬嶺,至中天門、云步橋。云橋飛瀑,空谷幽明,靜坐聽泉,林木幽幽,快然自足也。北面五松亭,始皇帝蔭于此。陸贄云:不羨五株封。乃補植其四,今存者二,虬枝拳曲,蒼勁古拙,曰秦松挺秀也。及至南天門,有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泰山極頂,有石名北拱。劉基詩曰:天上古今星北拱,人間日夜水東流。《中庸》有云:可以與天地參矣。
峨峨東岳,秀極沖天,歷歷溪深,水落石出。九幽環伺,九曲抒懷,當歌而舞,當車以游。未比而高,未動而機,萬法唯識,登峰造極。仲尼升泰山以觀圣人治法,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果不其然也。
故:泰山之高,若登天然,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古人云:泰山安,天下皆安。古之文人,往往登臨,必有佳作興懷。余亦有懷,若得半日之閑,興一覽之由,不亦幸哉?
文/濟寧海達行知學校國學教師 李俊儒
壹點號 壹源國學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