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國學一詞,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沒有深入和系統的學習,現在很多家長會從小讓孩子學習國學,不僅是為了還孩子接觸優秀的民族文化,還希望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國學的前世今生,探討國學學習及傳承的必要性。
國學的概念及范圍國學的范圍比較廣,涵蓋了文學、書面、戲劇、哲學、醫學、史學、等范疇,主要指的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術作品和理論思想。國學的基本在于諸子百家時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同時涵蓋了東漢、西漢經學,后期的魏晉時期玄學,隋唐時期鼎盛的道學,宋明兩朝的理學,直到明清時期的實學。
國學這一概念雖然是從近些年才開始被世人熟知,但其概念在清朝后期就開始萌芽,當時西方文化大量涌進,極大動搖了傳統文化的地位,社會上的有志之士一方面為了對抗外來文化的沖擊,另一方面為了守住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保護其文化命脈,特提出國學概念。
國學內容雖然廣泛,但均能體現國家的意志,能夠讓國民有更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對于國學的意思分兩個層次,在廣義角度看,國學其實就是民族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知識體系,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在狹義角度看,國學的存在是為了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德行為本,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
當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主動接觸國學,在共享共建中傳承發揚國學。
清朝乾隆皇帝下旨撰寫了一部《四庫全書》,分別包含了經、史、子、集這四部分內容,大概有八億字,即使放在當代也是史詩級的著作。
國學分為四大類,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第一類是指古籍經典的經,像諸子百家時期的《易經》、《道德經》、《詩經》等。
第二類是指史學相關的史,比如《史記》、《資治通鑒》還有《三國志》等作品。
第三類是指人物傳記的子,像《論語》、《孟子》、《韓非子》、《老子》、《莊子》等都納入這一部分。
第四類是指學者文集的集,如《李太白集》、《王荊公集》、《杜工部集》等。
國學傳承的意義一是國學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學習與發揚國學文化有利于實現民族復興,培養國人對于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在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同時,構建新的精神面貌。
二是學生處于價值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基礎教育入手,大力弘揚國學文化,給孩子打造一個啟迪心靈的密室,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是愛國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孩子人文精神,促進全面發展。
三是國學中承載著儒家的禮義仁孝道德觀念,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我們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有助于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