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宏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燈籠》
提起校園,就會想起老銀杏樹上的鳥鳴,草間小飛蟲歌唱的聲音;會想起教學樓高大的影子,清晨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就會想起老師慈愛的面龐,同清晰的講課聲;花園里想起明亮的夜燈,宿舍前的操場上想起莊嚴的國歌,同學,老師。空中的炫紅國旗,真的校園的緣結得太多了,回憶的背包里塞滿的都是!
看到這兩段大家是否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別急,請聽我慢慢道來。學完《燈籠》一文,我說同學們,疫情使我們不能回到校園,那你想它了嗎?吳伯簫這篇散文有許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玩味和學習,那就請仿寫第二段的五個‘想起’吧沒想到孩子們寫得很棒!
一、有關《燈籠》的那些事
《燈籠》是著名的作家吳伯簫的一篇散文,也是選入八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吳伯簫的作品過去也曾教《菜園小記》和《記一輛紡車》都反映的是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期的事,反映了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延安軍民勞動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面貌。是他早期的一篇,但我覺得讀起來更有味道。
《燈籠》內容也并不復雜,作者以散文地筆觸,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回憶。
有情感上的:提燈籠接祖父和接母親遞過的燈籠上下學,引發了他對祖父、母親的回憶;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對宮燈的想象,引發了對歷史的慨嘆;有鄉俗上的:還愿掛紅燈,元宵觀燈、猜謎,婚嫁掛紅燈,引發了對家鄉風俗節氣,婚嫁的一些懷念;有家國情懷上的:聯想挑燈看劍的名將,引發對金戈鐵馬的將士們的贊賞和自己愿投身其中的決心。
文章中提及的許多的風俗和典故。如還愿掛燈,元宵火龍燈、猜燈謎等讓我神往。盛唐的大燈樓、劉協的顛沛流離、李愬雪夜入蔡州、胡人不敢南下牧馬這些典故讓我大贊作者的積累之豐厚,也不禁引發了我對燈籠的情愫。
二、我與燈籠所結的緣
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元宵節比春節要熱鬧多了。每個單位要扎花燈,街上有扎花門,用松柏的枝,扎起高高的一個長方形的大門,上邊掛上形態各異的燈籠,柏枝的清香,綠綠的顏色與紅紅的燈籠相互的映襯,非常的漂亮。
每當走出我們住的那條小街口,遠遠就可以看到那高大的花門,它調撥著你的心,要趕快去到近處欣賞。
每到元宵節,孩子們的玩具,那自然也是燈籠了,比較富裕家庭,孩子們會有一盞做小紅花用的那種紙,折疊而成的紅的、綠的、黃的簡易燈籠。上面用幾筆畫成的松、梅、竹、蘭中國畫,中間可以插一只蠟燭,點起的時候,一提像風琴的風箱一樣就展開了,不玩的時候把它一放,它又折疊起來。
對于我們家來說,買一盞這樣的燈隆就是一一種奢望。爸爸就動手給我制作了一盞五角星燈籠。他找來竹篾劈成細條,然后用繩子把它固定成兩個五角星,中間再用短的把每個角連接起來,最后糊上一張白紙,上邊也畫一些畫,就大功告成了。
雖然沒有同伴們的漂亮,但我覺得也心滿意足,總算有自己的燈籠了。每到天黑的時候,我們就提著燈籠在院里飛跑,看燈籠如流星般在黑暗中穿梭。
更有巧手的人會根據不同的年份,制作生肖燈,我的同學家是住在一個地主的大宅院子里面,他們是從省城來的,而且都是知識分子,所以每到這個時候,他們院會制作很多的小動物的燈掛在他們那個有高高的臺階、有翹起的屋檐的大門下,燈籠和房子相得益彰,古色古香,如一副畫一樣印在我的腦海里,時光越久,它卻越清晰。可惜那座大宅園早已灰飛煙滅。
最難忘的是有一年的元宵夜晚,院里的小伙伴們,相約去看燈籠,手牽著手穿梭在如織的人流中的情景。
真的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天上飛著如流星般的次火箭,樹上掛滿如星星般一閃一閃的小燈,旁邊擺著令你應接不暇的各式燈籠。真是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我們一路歡歌笑語快看快看,這只小兔子多逼真呀!怕不就是你嗎?哈哈快這個大家伙會動呀!這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了呀,還有煙霧呢我喜歡這個花籃燈,雖然小,但小巧玲瓏的挺可愛這個燈像電影一樣,騎著馬的將軍跑得可真快!這叫走馬燈知道不知道,他可是還有一定的科學原理的!快來猜個燈謎吧!哎呀呀,等等我呀,我的鞋子被踩掉了呀就你這個蝸牛事多!哈哈……雖然時光流逝,但少女時代的美好與那滿街的花燈卻長留心間!
三、燈籠在記憶里遺失
女兒小時,各地開始流行放禮花,每到元宵夜晚,在河的兩岸,人山人海,漫天的禮花綻放,有種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夢幻美。孩子們流行提一盞塑料的小紅燈籠,這種燈籠有開關,有小燈泡,不用擔心蠟燭完了,點燃了燈籠,但是卻失去了手制燈籠那種溫暖的光線,也沒有了孩子圍著大人親手制作的樂趣與溫馨。禮花雖美,卻污染了環境,隨后就取締了。
現在的孩子們唯一能感受到元宵節氣氛的事就是猜燈謎了。過去的燈謎是用毛筆寫在燈上,人們圍著它看著、猜著。現在寫在紙條上貼在繩子,沒有了昔日的氛圍與味道。你也許會說現在有幻彩的燈光秀,但我
總覺得它少了那份溫暖,太過絢麗、太過時尚、沒有了燈籠的古樸。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還有沒有人會制作燈籠,還有沒有人掛燈籠!燈籠和燈籠的故事,是否會遺失在人們的記憶里!
合上書我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