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新泰日報社訊 泰媒報道,6月1日下午,泰國暖武里舉辦2019年榴蓮之王拍賣會。拍賣會上9個身價昂貴的榴蓮參加競標,其中包括6個金枕頭榴蓮、2個古夜套榴蓮和1個長柄榴蓮。
來自巴多隆木果園的長柄榴蓮以150萬銖(約合人民幣32.9萬)的史上最高價被成功拍下。此次拍賣總交易額達450萬銖,將通過泰國紅十字協會捐贈給醫院以及慈善機構。
看到新聞的讀者,當然是有些疑問的:
一個榴蓮能值這么多錢?!
鑲金?鑲鉆?還是吃了會飛?長生不老?
幾百萬泰銖!就買個榴蓮!怎么想的......
其實,上述拍賣會對于我們而言,并不值得驚訝——
用流行詞匯盤他!就能好好解釋了,
中國文玩界早就能炒出號稱能輕易買下幾個首都樓盤的老樹南疆石核桃、盤龍紋、滿天星、白獅子頭官帽——或來自清朝名家核雕之手,收藏之作、或來自滄海已是桑田的歲月流傳,包漿掛瓷.....
資料圖,圖自網絡
講究多著呢!他們,曾這樣說:文人玩核桃,武人轉鐵球,富人揣葫蘆,閑人去遛狗....貝勒手中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
因此,那些串串刷子不離身的愛好者,整天有講究地喊著就只要那些矮樁多瓣盤龍紋肉肉的金剛菩提、全品相密度大的尼泊爾正鳳眼滿星月、不足小拇指大小的鐵包金,草里金鳥嘴梭子形文玩葫蘆、滿是朱砂點馬蹄風化紋的九眼天珠.....
資料圖,圖自網絡
上蒼賜給地上每個人的禮物,這些從大自然挑選出的草木晶石,民間要多少,可要是配上了神韻的傳統文化、宗教色彩以及稀有的精挑細選、萬里擇一,之后的拍賣價格,那自然要多高,就能有多高。
同理可得,如今泰國的榴蓮之王拍賣會,幾十萬泰銖的出手較量,富人們在乎的,自然就不是榴蓮有多美味、幾斤幾兩的普通價值了,他們買下的,遠不止是如此。
拍賣天價榴蓮意義之一:對著全世界,宣傳泰國文化,宣傳特產榴蓮!
泰國的榴蓮自成一派,打響了東南亞的名聲,掛上了滿銷全球的老字號招牌,隨著互聯網及全球資源互補的高速發展,從1976年興起,這個名為The King of Durian——榴蓮之王的拍賣戰場,要的就是這個重要宣傳點!
試想,諸如歡迎品嘗!泰國榴蓮味美價廉,吃過都說好!的枯燥標題,這要放在國際新聞版塊,你估計連掃一眼的欲望都沒有,茫茫文字海洋中的榴蓮,還是那普普通通的榴蓮,若要更深入,泰國人推廣不出去,外國人也沒那動力去了解。
但泰當局和水果業者面臨的問題偏偏就是:
榴蓮,是他們的驕傲,是他們打動萬千食客的自豪。而如何讓當地特色榴蓮美食文化,繞著地球多跑幾圈,便是貿易發展之需要,也是本土情懷之彰顯。
結果,一顆價值幾百萬的榴蓮,人人搶著拍賣競價,打破頭地瘋搶!,就成了激起讀者好奇心的宣傳標題策略。
標題起好后,世界的那一頭,外國讀者開始試著去想象,去感受——
在暹羅的榴蓮,究竟讓泰人狂熱到何種地步?
拍賣背后,是否藏著一段與古泰傳統相依的至情至性?又是否悄悄延續著百轉千回的慈悲諾言?
無論怎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拍賣會遇見泰國,了解榴蓮,還有這段泰國人用雙手余溫堅持守護下的美食文化,經久而不褪色。
何況,背后原因不止于此,舉辦這場拍賣,實屬一舉多得,多方獲利。
拍賣天價榴蓮意義之二:以一種水果,訴說泰式企業社會責任,溫暖泰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每一年,榴蓮拍賣都會進行。
被用來拍賣的榴蓮,無非具有以下特殊性:某果園第一個成型的榴蓮、美麗而另類的形狀、長得酷似徽章及神話標志的長柄、內外顏色反常的難得一見.....
泰國春蓬府驚現金色榴蓮,已申請參加拍賣
也許,這和中國文玩界一樣,大多是在追求品相挑選及背景來歷的特殊性。
榴蓮的特殊性,就是拍賣會上競價不停的引線,參與競拍者,常為企業代表、公務單位代表。
然而,表面上追求榴蓮性狀奇特的資金傾倒,其實并非他們稍作玩樂的簡單噱頭。
競價者明白,邀請他們的主辦方,會將天價水果的善款透明而直接的捐給當地的醫院、校園、災區、老人院、救濟站等地。
與其說評選榴蓮之王只是個拍賣會,倒不如說,這其實也與慈善掛鉤。
一來,透過拍賣會和慈善捐助,勝利的競拍單位企業能得以廣泛宣傳,企業利潤將因為良好的形象得以發展,知名度也因此提升。
二來,每年榴蓮之王的善款,也確確實實捐了出去,在泰國社會最需要溫暖的地方,插上了一根又一根火把。
企業,盈利性組織,目的很簡單——只要長期可持續性的盈利,企業就能得以生存延續。
慈善,非盈利性行為,需要自發的慷慨相助,勇于伸手,樂于傾注,不求回報。
榴蓮之王,這場一年多季度的拍賣會,從成立開始,就向各大泰國企業明確交代——請盡你們的一切所能去做善事吧!無需懼怕慈善的付出,因為慈善與你們的公司發展已為整體,不分一二。
更重要的是,作為承接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自身品牌形象宣傳的載體——榴蓮,這種當地水果,也因拍賣會效應,走向世界各地。
在本編布周看來,慈善二字,面臨太多非議了。
慈善,是自發的善念,捐還是不捐?
名人名企,收入頗多的,他不捐,社會常罵他一毛不拔,從社會拿到的金子,卻一粒也不讓它返回社會;他若捐,那么也常不慎難洗炒作自身,宣傳自我的做作嫌疑。
言論自由,各國社會都有很多張嘴。
只希望,類似于榴蓮之王的評選模式能繼續明目張膽地鼓勵行善,
就喜歡榴蓮文化也好,就比個錢多也罷,真捐個善款也行,想圖個樂子也請。
其他非議,那就隨他喜歡吧。
反正,隨著榴蓮之王拍賣的進行,越來越的企業因此獲得宣傳受益,飛流直下的善款也得以發出,泰國榴蓮的文化更順此綻開遍布。
不知道,善有善報、利己利他的慈善榮光,算不算是一種互助的美德?
又或者,要被批判成有利可圖、順便行善的殘缺圓滿?
拍賣天價榴蓮的意義之三:極端天價選秀是假,保護傳統種植業是真!
榴蓮,泰國有,馬來西亞也多,在中國也能隨意吃上。
遺憾的是,光陰的無情,房產搶地發展不依不饒,果園面積萎縮,海外買家惡性競爭對榴蓮市場也造成干擾。
榴蓮的魅力,開始變得平庸尋常,甚至不斷消退。
純正的老樹榴蓮遭到忽視,又或被迫砍伐、轉移,接著,連結出一粒果實的能力都沒有了。
作為主辦方,泰國暖屋里府農業及環境保護部門時常在擔憂著:
真害怕吃著榴蓮的食客,只知道榴蓮名叫榴蓮,而作為榴蓮進出口的大國,我們也在數著大批收入鈔票,麻痹自己,向世界各地炫耀榴蓮水果產業還是青春不減,在媒體發出一篇又一篇,‘當下果園發展一片姹紫嫣紅,生機無限’。
對于泰國而言,舉辦榴蓮之王拍賣,旁觀者難以見得當中蘊含著什么宏偉心愿,但從主辦方的宗旨出發,獲獎的榴蓮,它們來自哪片古老果園,種植技術如何被傳承,土法采摘施肥的規矩又在怎樣挑剔....
所有的諸如此類,都因一個不起眼的天價水果拍賣會得以保存,紀念。
現在看來,泰國滿地舉辦的榴蓮美食節,也就很好理解了。
出于對大自然的愛惜,出于對泰國文化的一廂情愿。
在本編布周心里,這場榴蓮之王拍賣大會的擔憂或許可以這么理解——
如果經濟進步是一場賭注,那么當民眾拼盡全力對著一切貿易猛發展,打算拍案下注、破釜沉舟時,才發現原來祖先留下的無價傳統生命已經所剩無幾了。
面對土生土長的民族特色,面對老祖宗交給我們保管的東西,
只愿所有人,都能成為守護者,跳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糊涂,
至少在這一代,我們當保持極致清醒,活得比誰都累,
不為什么——東西是我的,我當有那凌然霸氣,誰也別想搶!
無論何國何地,只愿更多人去守護眼下來之不易的文明成果,還有那些容易離我們遠去的遺產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