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學者:為什么美國不介意印度在俄烏沖突中親俄?
來源:時代周刊網站2022年3月5日;武大邊海;南亞研究通訊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本文共2783字
閱讀預計約9分鐘
編輯 |王嬌楊陳安瀾
導言
近日,美國《時代周刊》《華盛頓時報》印裔專欄作家喬杜里撰文分析印度在俄烏沖突中保持沉默、立場中立的原因。喬杜里認為,除國防和能源需求外,擔心俄羅斯全面倒向中國是印度試圖保持中立,甚至支持俄羅斯的重要原因。而出于同樣的原因,美國也不會對印度過多批評。值得注意是,喬杜里認為,在印度政府眼中,為對抗中國,俄羅斯的價值大于美國,原因系俄羅斯能夠幫助印度改善對華政策彈性。一方面,俄羅斯可以提供高性價比的軍事裝備,滿足印度對抗中國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可為中印關系的緩和提供橋梁和臺階。而美國雖將印度視為印太地區支柱,卻需要印度獨自負擔對抗中國的成本。從這一邏輯出發,俄羅斯對印影響力難以被美國完全替代。南亞問題研究小組特此轉載本篇武大邊海編譯,供各位讀者參考。
2021年12月,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第21屆印俄年度峰會。圖源:武大邊海微信公眾號
3月1日,在哈爾科夫的印度留學生納溫離開掩體尋找食物時在俄羅斯的炮擊中喪生,他的遭遇是被困在烏克蘭等待撤離的數千名印度留學生的縮影。納溫的死亡展現了印度留學生們面臨的困境,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印度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緊迫,同時凸顯了印度在沖突中保持中立的重要性。3月2日,俄羅斯駐印度大使宣布,俄羅斯將調查納溫的死因,并建立人道主義走廊以疏散印度學生。很大程度上,這一讓步與印度刻意忽視了西方希望其支持對俄羅斯采取懲罰行動的期望有關。與此同時,印度總理莫迪分別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重申希望停止暴力并恢復對話的立場。
印度是2月26日在聯合國安理會對美國提出的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行動的決議案的表決投票中投了棄權票的三個國家之一。印度在聲明中呼吁各方保持克制,言語間規避了關于烏克蘭的主權或領土完整的相關表達。3月2日,印度在有193個成員的聯合國大會上再次針對俄烏問題投了棄權票。3月4日,印度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要求對烏克蘭在戰爭中的侵權行為進行調查的關鍵投票中再次選擇棄權。
俄羅斯對印度的獨立和平衡立場表示歡迎,但是,在全球民主國家和反對非自由主義軸心的西方選民中,印度的選擇卻不太受歡迎。美國前副國務卿斯蒂芬·比貢在為一家印度新聞媒體撰寫的評論文章中批評道:那些指導印度外交政策的人必須明白,這是一場從專制主義手中捍衛民主的斗爭。他強調:現在還有時間,讓世界聽到一個民主的印度的真正聲音。
印度有較為充足的理由在烏克蘭問題上保持沉默。俄羅斯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商。盡管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較前幾十年有所下降,但印度武裝力量70%的軍備產品仍然來自俄羅斯。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16年至2020年間,來自俄羅斯的軍備產品占印度武器進口總量的近一半。2021年12月,莫迪和普京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和武器交易協議。印度已經與俄羅斯合作制造了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并從莫斯科購買關鍵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以此對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戰略威懾。
國防合作之外,俄羅斯國有企業正在建設印度最大的核電站。能源緊缺的印度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印度寄希望于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來促進其經濟發展。在今年開展的能源交易中,印度與俄羅斯的石油公司簽訂了多達200萬噸的石油合同,并將投資俄羅斯油田和液化天然氣項目。此外,印度企業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開采煉焦煤,預計到2025年兩國之間的年貿易額將增加兩倍。密切的經濟伙伴關系反映了兩國在地緣政治方面的傳統友誼。自由化前的印度曾將前蘇聯作為社會主義榜樣,并將其作為美國在南亞的敵對影響的有力對沖。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一直堅定地支持印度,尤其是在印度與其宿敵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上。
在尼克松時代,巴基斯坦為美國與中國的和睦關系提供了便利,這只會使印度在蘇聯陣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尼克松對印度人的個人敵意也使印度更加倒向蘇聯,在解密的白宮錄音帶中,尼克松和助手基辛格將印度人描述為 一個狡猾、奸詐的民族、混蛋和 周圍最具侵略性的人"。
俄羅斯從未退縮,始終在印度需要時向其提供重要的軍事支持。俄羅斯甚至在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戰爭期間冒著與美國開戰的風險,派遣海軍前往印度洋,驅逐尼克松派來恐嚇印度的軍艦。這樣的歷史使得俄羅斯不僅是印度政府久經考驗的盟友,還成為了印度公眾眼中靠譜的伙伴國家。僅憑民意對俄羅斯的良好印象,就會使任何印度領導人,即使是像莫迪這樣強大的人,也無法在政治上疏遠俄羅斯。普京對印度教極右派的吸引力(莫迪的核心支持基礎),增加了莫迪政府的決策難度。盡管滯留在烏克蘭的印度學生面臨困境,但印度社交媒體普遍支持政府的中立態度。印度對俄羅斯的支持跨越了政治界限,甚至沒有反對黨要求莫迪與西方一起孤立普京。這并非印度第一次拒絕加入全球對莫斯科的譴責。在上一屆國大黨政府領導下,印度同樣在西方對俄羅斯2014年吞并克里米亞的譴責浪潮中選擇缺席,理由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有其合法利益。回溯歷史,在1980年,印度也曾反對聯合國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決議。
由于中國的崛起,不能激怒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壓力也在成倍增加。印度和中國有一條爭議邊界,兩國在1962年為此發生了戰爭。經過調整緩和,兩國關系恢復了正常化,但邊界沖突時有爆發,最近幾年還變得頻繁起來。多年來,隨著印中國力愈發不對稱,以及中國越來越自信地展示其崛起,印度的不安全感也在增加。印度完全顛覆了其早先的不結盟政策,逐步拉近對美距離,以實現遠交近攻,而中國則將印度視為美國對其圍堵計劃的一部分。
在俄羅斯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中,印度也看到了對華緩和的可能,以及與中國處理分歧的橋梁。與俄羅斯的戰略關系還可以防止俄羅斯完全轉向中國這一災難性事件的發生。令印度決策者感到震驚的是,這正是西方對俄全面制裁所要達到的目的,因為它們把俄羅斯逼到了墻角。此時此刻,印度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拋棄俄羅斯,以防進一步加強的中俄協約給印度帶來更多戰略困難。
因此,對莫迪來說,此次在烏克蘭局勢中的坐視不理是完全站得住腳的。與加入反對普京的大合唱的風險相比,不作為的代價很小。美國將傾向于忽視印度這一對沖行為,原因與它忽視印度國內洶涌的人權問題一樣。目前而言,印度是一個不可替代的盟友。畢竟對美國來說,莫迪是一位前所未有的,不僅有意愿也有能力進一步推進美印戰略和經濟伙伴關系的領導人。
同印度不能失去俄羅斯一樣,美國也不能失去印度。他們需要彼此,以對抗日漸崛起的中國。俄羅斯既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發起這樣的挑戰。印度對俄羅斯的譴責對孤立俄羅斯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但印度在遏制中國方面的價值是另一回事,這就是為什么印度與澳大利亞和日本一起,成為了美國領導的旨在制衡中國的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支柱。
俄羅斯目前可能在美國的威脅認知中占據了中心位置,在拜登的國情咨文演講中,俄羅斯被提及18次,而中國只有兩次。但這場危機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大博弈的一部分。當焦點回到中國時,這場競爭使印度成為美國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Debasish Roy Chowdhury,記者、作家,《時代周刊》、《華盛頓時報》專欄作家,著有《扼殺民主:印度走向專制主義的道路(To Kill A Democracy: India’s Passage to Despotism)》一書。
本文轉載自武大邊海微信公眾號2022年3月11日文章,原標題為《【專家評論】 Debasish Roy Chowdhury:為什么美國不介意印度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顯著沉默》。原文來源于時代周刊網站2022年3月5日文章,原標題為Why the U.S. Doesnt Mind Indias Notable Silence on Ukraine
本期編輯:王嬌楊 陳安瀾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