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詠者
編輯|史作詠者
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有十位戰功卓絕的將軍成為開國大將。
而大名鼎鼎的陳賡大將僅列第四位。
那么到底是哪三位將軍力壓陳賡?
位列前三甲呢?
他們又取得了哪些卓越成就呢?
第一位 粟裕大將
粟裕,湖南會同人,新中國開國大將之首,他是我軍中有名的戰神,也是毛主席欽點的第一大將。
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而后又跟隨朱老總參加湘南起義,并且來到井岡山。
1929年后,因屢立戰功相繼升任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以及紅七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而在中央紅軍長征時,粟裕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他率領游擊隊開赴皖南,加入新四軍戰斗行列,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隊。隨后率部執行挺進南京,鎮江間破壞鐵道任務。
皖南事變后,粟裕出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指揮蘇中軍民反擊日偽軍報復性的掃蕩。連續作戰42晝夜,戰斗130余次,殲日軍1300余人。
之后又領導和指揮持續8個月的要點爭奪戰,七保三倉 、五保豐利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根據地基本區。
1944年,粟裕率領蘇中人民發起春季攻勢作戰,解放國土將近3000平方公里,村鎮150多處,爭取日偽軍1000余人反正。
次年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海段戰役,殲滅拒降日偽軍2萬余人,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準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仿佛來到他的舞臺。他如潛龍出淵,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指揮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戰役,這些戰役至今讓后世兵家嘆為觀止。
解放戰爭初期,盡管我軍還處于敵強我弱的情況,但粟裕卻用軍事指揮才能將劣勢填平。先是取得了蘇中地區七戰七捷的傲人戰績,就連毛主席都拍案叫絕 親自發來賀電。后又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gù)戰役,將號稱蔣介石的鐵軍74師全部殲滅,扭轉了山東戰局。
而讓其一戰封神的還得數淮海戰役了,此戰粟裕將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抬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還貢獻了此役殲敵55萬中的44萬,成功扭轉了解放戰爭的局勢,也讓蔣介石徹底喪失了與解放軍對抗的資本。因而,粟裕也成為蔣家王朝的掘墓人,也是許多國軍高級將領的絕對克星。
之后他又指揮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戰役殲滅國軍8個軍。可以說粟裕司令員為快速摧毀蔣介石勢力和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國以后,他多次擔任軍委副參謀長、參謀長,提出完整的軍隊建設計劃,實現新中國第一代國防體系建設。他曾是主席心目中抗美援朝總司令的第一人選,卻因病失之交臂。在1955年,粟裕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開國大將之首。
第二位 徐海東大將
徐海東,湖北大悟人,新中國開國大將之二。毛主席就曾指示:徐海東不但要評大將,而且排第二。他是紅軍里最能打的將領之一,人送外號徐老虎。
192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34團擔任代理排長,并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后,徐海東返回家鄉,偽裝成窯工,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八七會議召開后,徐海東在窯工中秘密發展黨員。先后在多地建立黨支部,并組織領導武裝暴動。奪得武器后,重新整編農民自衛隊,與敵人展開游擊戰爭。
隨后率領農民自衛隊參加黃麻起義,并為創建鄂豫皖蘇區做出了巨大貢獻。因其驍勇善戰,身先士卒,被群眾譽為徐老虎,并且一路升任為紅25軍長。
他率領紅25軍打了許多勝仗,粉碎了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三個月的圍剿,隨后率部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西進北上,從皖西轉移到鄂東北。
1934年11月11日,紅25軍以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名義開始長征,幾經輾轉終于來到了陜南地區。隨之迅速開展創建鄂豫陜根據地的斗爭,并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廣泛發動了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使得紅25軍發展到3700余人。
而后跨過終南山,直逼西安。當得知中央紅軍北上的消息后,徐海東率領紅25軍果斷決定西征,隨后抵達陜北,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長征隊伍。并與劉志丹率領的紅26、27軍勝利會師,改編為紅15軍團,他擔任軍團長和陜北省委委員。率部取得了勞山,榆林橋兩次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北上。后來就連偉人都表示沒有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率先到達陜北,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就沒有中央紅軍的立足之地。
當中央紅軍經歷長征后元氣大傷,在物資方面更是緊缺時,徐海東選擇雪中送炭,將自己僅有的7千大洋中的5千給了中央紅軍,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之后,紅15軍團與中央紅軍并肩戰斗,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抗日戰爭期間,徐海東出任115師334旅旅長,并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而后又參加晉東南粉碎日寇九路圍攻的戰斗。隨后根據黨中央指示,深入華北敵后開展山地游擊戰,并在町店戰斗中,殲滅日軍第25師團一個聯隊,斃傷日軍近千人,擊退來援之敵。
后來因病回到了延安休養,傷愈后前往華中,擔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艱苦轉戰在皖東一帶。曾在皖東周家崗,率部與日寇激戰三晝夜,取得了皖東反掃蕩的一次重大勝利。
之后由于緊張的戰斗生活,勞累過度,導致他舊病復發,再次病倒,甚至錯過此后的所有戰斗。
雖然他錯過了解放戰爭,但徐海東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毛主席稱其是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鄧公也評價他對黨有一顆紅心。依他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當得起大將軍銜。
第三位 黃克誠大將
黃克誠,湖南永興人,新中國開國大將之三。他直接指揮的戰例并不多,但強項卻在于軍隊組織動員,軍事后勤和根據地建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黃克誠進入國民革命軍第8軍任職,并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大革命失敗后,他奉命回到家鄉,秘密從事農運工作。而后參加湘南起義,組織農民暴動并攻占永興縣城。隨后,跟隨朱老總上了井岡山。
紅軍時期,雖然他主要從事政治工作,但也曾指揮隊伍作戰。他就曾參加過長沙戰役和歷次反圍剿作戰,指揮部隊出色完成任務。期間,幾次險些因視力差而喪命。
長征時期,他更是率部作為前衛,連續突破國軍四道封鎖線,并浴血奮戰在湘江南岸,頑強抗擊數倍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之后又參與了四渡赤水、遵義戰役以及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到了抗戰時期,黃克誠先是出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政委,同徐海東大將一起率部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并參加了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溫塘、張店、町店等戰斗,為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
而后擔任八路軍第5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隨即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與新四軍蘇北部隊配合創建蘇北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皖南事變爆發后,黃克誠擔任新四軍3師師長。他放手發動群眾,爭取中間力量,積極建立民主政權,擴大抗日武裝,清剿土匪頑劣,實行減租,組織生產自救。并領導根據地多次粉碎日偽軍大規模掃蕩,隨后發動局部反攻,使得淮海、鹽阜兩塊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并且解放蘇北大部分地區。
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領新四軍3師進軍東北,從事根據地建設和后勤工作。并抓住有利時機 指揮所部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警,相繼占領四平、長春等大城市,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政治委員,建立起較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為東北解放奠定了物質基礎。
建國后,黃克誠擔任湖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領導了建國初期湖南境內的剿匪作戰,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復和發展生產等各項工作。
隨后又調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后勤部部長,主持建立全軍后勤工作的正規制度。1958年時 黃克誠又出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組織全軍實施精簡整編,加強正規化與合成化建設。
可以說,黃克誠一生為國,他直言不諱,并且展現出杰出的戰略觀念。因而,在黨內軍內擁有崇高的威望,深受愛戴。就連年長他九歲的毛主席都親切地稱呼其為黃老,由此可見,授予其大將軍銜,是實至名歸的。
結尾
以上就是位次排在陳賡大將前面的三位開國大將。
盡管大將有排名,但他們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貢獻并沒有高低之分,乃至一位普通士兵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銘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