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長江中游荊江以南,和江西鄱陽湖并稱“長江雙腎”。納四水、吞長江,洞庭湖養(yǎng)育著環(huán)湖“四市一區(qū)”2000多萬人民,是長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在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生態(tài)地位十分重要。
洞庭古稱云夢、九江和重湖,處于長江中游荊江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又被稱為“八百里洞庭”,氣勢驚人。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在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有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shù)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zhèn)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源地,湖區(qū)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chǎn)和養(yǎng)殖基地。
洞庭湖變遷
歷史上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的演變過程。
秦漢以前只是孤懸于古云夢澤南端的小港灣。唐宋至明清時代演變?yōu)?ldquo;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日月若出其中”的八百里洞庭。清中期至今的二百年間,江湖關系變化、泥沙淤積和圍墾等原因讓洞庭湖成為一個洪道型湖泊。歷史上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再從大到小的演變過程。
秦漢以前只是孤懸于古云夢澤南端的小港灣。唐宋至明清時代演變?yōu)?ldquo;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日月若出其中”的八百里洞庭。清中期至今的二百年間,江湖關系變化、泥沙淤積和圍墾等原因讓洞庭湖成為一個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濕地
洞庭湖由南、東、西洞庭湖3個國際重要濕地組成。
洞庭湖是世界上唯一的由3個國家重要濕地組成的湖泊濕地、是全球200個重要生態(tài)區(qū)之一。
濕地作為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是人類的生存、繁衍、必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景觀之一。
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鳥的樂園”的美譽。
因為洞庭湖的地理區(qū)位,洞庭湖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源地,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其實直到清朝中期,湖南湖北都是一家人,也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湖廣”,那么又是什么導致清朝決定把兩者分開,并以洞庭湖為界限呢?
第一個原因:湖廣行省疆域過大,難以管理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從此開啟了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疆域更是超過歷朝歷代。
為了方便管理龐大的疆域,元朝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開始實行行省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其中便包括“湖廣行省”,元朝時期的湖廣行省,管轄區(qū)非常大,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廣西省、海南省、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也就是說一個“湖廣行省”,頂過現(xiàn)在6個省,光是想想如何管理,都讓人頭疼。
故而直到元朝滅亡,都沒能制定好具體的管理措施,后來朱元璋上位,建立明朝,也沒能好好解決這個問題,直到清軍入關,強行占領了湖北地區(qū),才有了“湖廣行省”的分離。
第二個原因:戰(zhàn)爭的影響
當年清朝占據(jù)了湖北地區(qū),但湖南地區(qū)仍然在南明政權的手里,雙方就這樣進行了多年的拉鋸戰(zhàn),誰也不愿意讓誰,直到最后清朝完全奪得勝利,控制了整個“湖廣行省”,便著手于分離各個省份的事情。
康熙時期,清朝正式以洞庭湖為界限,將“湖廣行省”一分為二,上為湖北省,下為湖南省,并且在這2個省份設立巡撫,名為“湖廣總督”,我們都很熟悉的林則徐、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就曾擔任過湖廣總督,這里要提一句,雖然此時湖南湖北已經(jīng)“分家”,但湖廣總督還是負責管理2個省份的軍民政務。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清朝結束,再后來新中國成立,對中國各個省份進行了重新劃分,湖南和湖北這兩個兄弟,也完成了徹底的“分家”。
說到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八百里洞庭美如畫。
八百里洞庭湖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