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喜樂指安閑、安樂,不受拘束的意思。
不知是與年齡有關,還是受認知與感受的影響,在最近這一兩年,每逢節日給師長和親友祝福問候時,漸漸把“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換成了“平安喜樂,諸事順意”。
甚至有時候,看著紙上或手機屏幕上這八個字,內心就有一種生動、舒服的感受,覺得有一股頻率和能量在愉悅地跳動。
當然,當年面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時也曾有過類似的場景,但沒有現在這樣平靜和深刻。
“平安喜樂”,好像涵蓋了全部的健康與幸福。
那么這個“喜樂”是出自哪里呢?
《黃帝內經》中講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大概意思是說,膻中穴是心包經的令官,人在胸悶抑郁的時候,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驅散心中郁悶之氣,讓心情變得愉悅。
心包又是什么呢?
我們常說“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為五臟,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和膽為六腑。其實中醫講“六臟六腑”,且一一對應,比如我們常說“肝膽相照”,“脾胃不合”,“熱心腸”等。
這個心包就是第六臟,是包裹在心臟、血管外面的脂膜,這一點我們在前期的《膏肓》一文中已經學習過。心包是“臣使之官”,臣是保衛“主”的;“心者,君主之官也”,所以心包,就是保衛心臟的。
好比書包是保護書的,錢包是保護錢的。盛放、安放本身,也是一種保護。
一個做企業管理且對中醫一竅不通的人,能按照所謂的“邏輯”寫到這里,應該算是心神還沒有亂吧!
書歸正傳。
想“平安喜樂”嗎?如果想,并且也已經知道“喜樂”出自何處了,那就好好學習一下,如何“安心”吧!
一如徐老師在文章開篇所談到的,“情緒、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確實是困擾現代社會人們的主要問題。”
我想,這大概也是自己這一兩年看到“平安喜樂,諸事順意”這八個字,產生一種生動、舒服感受的原因之一吧!
通過學習,給自己建一個內心的“安定診所”,體驗“安居樂業”和“定而后靜”的生命之美吧......
如何讓孩子通過專注變得優秀
心神不定,有三種情況:一是不知所止,貪婪的欲望無限膨脹;二是散亂,難以聚精會神、集中精力;三是迷惑,面對選擇不知所措。
今天重點說說第二種。
許多家長朋友們都為孩子的“分心”而頭疼,作業拖拖沓沓,寫得亂七八糟,學習成績也比較差。其實這都只是冰山一角,這背后往往是上課聽講時難以聚精會神,身在教室,心已不知去何處了。做別的事情也很難專注,淪為平庸。
對于“學習”這件事本身而言,我個人的觀點,只要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寫作業,成績應該會在“優秀”之列。一個“學”,一個“習”,有了高質量,“學習”本身一定差不了。
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定要找到原因所在,并根據原因制定對策,這和管理中的問題解決同出一轍。
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導致上課環節吸收的營養少;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導致寫作業即練習環節鞏固和保留住的營養少;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作業或考試環節的“檢查”又流于形式,讓本就不多的營養又大量流失,那么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神不定”,不能集中精力,我們就要針對這一點想辦法。
如果原因是這個,卻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問題就很難以解決。比如給孩子上更多的補習班,連周末休息的時間也沒有了,玩兒和放松都得不到了,隨之而來內心再產生抵觸,那個“心神”就更亂更不定了。還可能讓孩子對學習與家長產生更深的逆反心理。
如果通過觀察和與孩子的溝通,確定是“專注”不夠,接下來家長應該像醫生一樣,幫助孩子來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家長要自己冷靜思考一下,孩子不專注的原因是什么。從外部環境來講,電視、電腦、手機、游戲、聽歌、零食、各種不自覺的小動作;從內部防范角度來講,有沒有從小幫助孩子培養起一種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有能力有意識地去認真聽講,認真寫作業,認真檢查,有自己的“錯題本”,先踏實完成作業再痛快玩兒,等等。
如果外部環境沒有保證,內部防范機制又從沒和孩子一起努力建立起來,請問,一個孩子怎么可能專注起來呢?
有的家長朋友說,這些我都沒想過,也沒做過,可是我的孩子很專注,學習成績也很好。我想應該有兩種可能:一是您自己在專注和自律方面做的很好,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只是您謙虛或不自知;第二就是應該感謝上天的恩典,因為它賜予了您一個懂事的優秀的好孩子。
思考完之后要行動。孩子的不專注,問題多出于家長的問題。因此,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不懂事,是很難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習慣已經養成,您必須和孩子一起努力,并且心連心,幫他一點一點克服,一點一點改正。
這個過程會是痛苦和漫長的,孩子的不配合也許會讓你暴跳如雷甚至心灰意冷。但此刻您最好再思考兩個問題: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一個不專注的人,未來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您的“心腸”還會熱起來。您也會想盡各種辦法,比如自己先做到關閉電視放下手機,在安靜的環境中陪伴也是監督他安靜下來寫作業。比如要求他寫完必須先檢查,檢查出一個錯誤來就給予表揚。比如對他一個不良小動作的改進及時給予一個獎勵。比如,關心他的每一次考試的進步或變化,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和信任,所以他絕不會在內心放棄......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這個抽絲的過程,既是我們還賬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完善的過程,更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拓展“自我界限”的過程——就是“愛”。
一個能夠“專注”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壞與否,未來的人生都不會太差。
我們祝愿專注的人,
平安喜樂,諸事順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