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炮轟北大營,進攻沈陽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不久后東北全境淪陷,舉國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恥辱之中。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這14年間,殘暴的日軍踐踏過我國930余座城市,迫害了幾千萬中華同胞,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雖最終中國取得了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此中屈辱、中華大地曾經遭受的創傷,吾輩永不能忘!吾輩當永遠銘記,勿忘國殤,奮發自強,以保衛中國永不再遭受曾經的屈辱。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14年抗日戰爭的起點,面對殘害我同胞、侵占我國土的日軍,中國幾乎全民都被激起了抗日的斗志,掀起了抗日浪潮,最終將狼子野心的日軍趕回了日本。
縱觀我國14年艱難的抗日史,可以發現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除了中國人民展開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外,來自外國的援助,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當時中國的國力還不夠強盛,軍工業更是和日本差了一大截。
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援助,抗日戰爭很可能還會再持續幾年時間,我國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那么在那個艱難的時代,都有哪些國家援助了中國呢?他們的援助又對我國的抗日事業起到了怎樣的幫助作用呢?
本期內容館長帶大家好好聊聊這個事兒。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點下關注,這樣既方便回顧往期精彩,也不會錯過最新內容。
德國援助
很多人可能難以相信,在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它曾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不過包括德國在內、在抗戰期間所有援助過中國的國家,都不是平白無故、出于好心才幫助中國。它們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但即使如此,中國仍要感謝在抗戰期間,對中國施以援手的那些國家。因為無論它們的目的是什么,從結果來看,它們的援助的確對中國的抗戰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是德國。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后,到1940年德國、日本、意大利成為二戰軸心國之前,德國給我國援助了大量軍事武器。
當時我國幾乎60%以上的先進武器裝備,都來源于德國的援助。除了軍事武器之外,德國甚至還將自己國家的軍事專家,派遣到了中國,幫助中國士兵進行軍事訓練。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德國幫助中國制定并推進了德械師整軍計劃。在中國抗戰初期,德械師是國軍的核心戰力,在對抗日軍時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實早在1926年,中國政府就與德國政府展開了軍事方面的合作,并且在此后10多年間,兩國政府都保持著平等互惠、相對友好的國際關系。
1928年5月“濟南慘案”發生,日本侵略者在濟南地區向國民黨軍發動了進攻。一味妥協的蔣介石下達了不抵抗命令,直接導致1萬余名中國軍民慘遭日軍殺害。“濟南慘案”暴露了日軍的侵華野心,給中國政府敲響了警鐘。
此后我國迅速加快了與德國的軍事合作,早在1928年,德國就派出了25名軍事專家來華,其中包括德國名將馬克斯.鮑爾。可以說德國的援助對中國抗戰影響深遠。
不過德國并非無償援助中國,當時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政府,急需中國鎢礦等珍貴礦產資源,才積極和中國展開了軍事合作。也就是說德國在給予中國援助的同時,也從中國得到了相對等價的珍貴礦產原料,德國的援助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兩國間的國際貿易合作。
但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抗戰全面爆發前的那個特殊時期,我國來自外界的援助渠道非常有限。所以無論德國對中國的軍事幫助是“援助”、還是“貿易合作”,都對中國初期抗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1940年德、意、日三國成為二戰軸心國,德國才取消了對中國的援助。
蘇聯援助
由于中國抗戰期間,國際局勢比較復雜,所以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援助是分階段、分批次的。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蘇聯才開始援助中國。和德國一樣,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并不是無償的。
抗戰期間中蘇一共展開了兩次比較重大的合作,分別價值5000萬美元、1.5億美元。我國沒有錢付給蘇聯,便拿出了同等價值的珍貴礦產資源。所以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本質上和德國一樣,都是國家間的貿易合作。不同的是相比于德國,蘇聯對中國的幫助更為重要。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表明了中蘇兩國在反對日本侵略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它為蘇聯向中國大規模援助軍事裝備提供了政治基礎。
這個條約簽訂后,蘇聯的援助便成為了中國的主要外來支援。從1937年到1939年,蘇聯向中國援助了巨量的軍火物資。
其中包括各類飛機900多架,將近100輛坦克,1500多輛汽車,24輛牽引車,大炮將近2000門,以及5萬支步槍,將近1萬挺機槍,各類彈藥更是不計其數。而除了軍火物資方面的援助,蘇聯還向中國派遣了大量軍事顧問、以及戰斗機飛行員來協助中國對日作戰。
在蘇聯的所有援助中,對中國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900多架飛機和蘇聯的戰斗機飛行員。
當時中國基本沒有空軍力量,在面對日軍的戰機轟炸時,我軍處境十分被動。蘇聯在空軍方面的援助,直接幫助我國一定程度地消除了日本戰機的威脅,極大程度地改善了中國軍隊在面對日軍時的被動處境。
從1937年開始,蘇聯便陸續向中國派遣了包括飛行員、領航員、機械師在內的各類空軍志愿人員,一共達到了3600多人。
1937年12月1日,蘇聯空軍志愿隊首次直接參戰,并在之后陸續幫助中國重創了440多架日本戰機。同時蘇聯還在戰爭期間,幫助中國培養了大量飛行員、領航員以及機械師。
可以說蘇聯幫助我國度過了從1937年到1939年這段最艱難的抗日歲月。隨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蘇聯卷入和德國的戰爭之后,便放棄了對中國的援助。
美國援助
蘇聯停止對中國的援助時,我國已逐漸在抗戰中取得了上風。隨后我國迎來了第三個國家的援助,而這個國家就是“無利不起早”的美國。最開始美國并不愿意直接參與戰爭,一直在忙著發“戰爭財”。
但隨著法西斯力量不斷膨脹,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后,美國便坐不住了,開始了對我國的援助。其實美國支援我國、參與二戰還有另一方面的考慮,那就是可以在二戰結束后,以“戰勝國”的身份瓜分更多好處。
但不管怎么說,美國總歸是援助中國了。并且在二戰期間,美國是中國最大的援助國。美國一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但它只援助了中國的部分軍隊,共產黨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并沒有得到美國的支援。
這直接導致我國抗戰勝利后,解放軍的武器裝備落后國民黨軍一大截,給共產黨的解放事業帶來了很大的阻力。不過這都是后話了,至少抗戰期間美國的援助,給中國的抗日事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1941年,美國人陳納德組建了美國志愿航空隊、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趕赴中國幫助抗戰。最開始“飛虎隊”表現十分差勁,全面被日軍空軍壓制,面臨日軍戰機轟炸時毫無還手之力。
直到“飛虎隊”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之后,才具備了跟日軍空軍作戰的能力,并且越打越猛,很快就從被壓制的局面,轉而全面壓制了日軍,取得了制空權。“美軍第14航空隊”在抗戰期間,一共擊落了日軍2600余架戰機,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5年,初期野心勃勃、妄圖“吞并”整個中國的日軍,已開始節節敗退,呈現出了敗勢。隨著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后,日本最后的僥幸心理被徹底擊潰,宣布無條件投降。
至此中國終于趕跑了侵華日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能夠在1945年取得勝利,離不開德、蘇、美三國的援助。這三個國家幫助中國更快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它們的援助中國就無法取得勝利。
實際上日軍企圖“吞并”中國的野心,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即使沒有其他國家的援助,中國也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只是時間或許會晚上幾年而已。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東北淪陷、中國人民步入了艱難的抗日歲月。但東北為什么會淪陷?或者說東北為什么會在那么短的時間內淪陷?
原因是張學良手握幾十萬大軍,可他卻不放一槍一炮,直接將東三省拱手送給了日軍。同時國民黨的命令也是按兵不動。奉行“不抵抗政策”的蔣介石,才是導致中國抗戰打得如此艱難的罪魁禍首。
如果全中國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第一時間,就團結起來一起對抗日軍,日軍又怎會如此輕易地就能占領東三省呢?東北淪陷之后,給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 一,日本政府在發現中國的不反抗之后,野心瞬間膨脹,企圖“吞并”整個中國。
- 二,日軍占領東北之后,可以從東北獲得大量補給。
因此日本人變得十分瘋狂,甚至日本天皇還大放狂言道,要在3個月的時間內全面占領中國。雖然日軍妄圖“吞并整個中國”的想法是癡人說夢,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發了日軍的斗志,導致東北淪陷,使得中國的抗日事業變得更加艱難。
蔣介石眼睜睜看著東三省淪陷,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剿共”。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蔣介石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置國家危亡于不顧。
直到“西安事變”爆發后,蔣介石才被迫聯共抗日。
而在全中華民族實現團結一致、共同抗日之后,中國很快扭轉了戰場的局勢。這意味著中國并非沒有對抗日軍的實力,只是最初我國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影響下,沒有第一時間對抗日軍,才導致后期的抗日事業變得無比艱難。
雖然中國在德、蘇、美三國的援助下,最終于1945年戰勝了日軍,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蘇聯在我國抗戰勝利前夕,在我國必勝的情況下強行參戰,對我國進行了目的性極強地“援助”,并以此為由逼迫蔣介石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該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個條約簽訂之后,直接導致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了嚴重損害。而這,就是中國接受蘇聯“援助”付出的代價。之后美國也讓我國吃了很大的虧。以此可見,在戰亂時期,任何國家都是靠不住的。
唯有自身強大,方可立于不敗之地。
本期內容到這里就結束了,不知道在各位觀眾朋友們看來,如果抗戰時期中國沒有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援助,何時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呢?歡迎大家來到評論區進行留言討論,喜歡本期內容的朋友們不要忘了關注轉發,我們下期精彩內容再見。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