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桔北枳” “ 晏子使楚”出自《晏子春秋》“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南橘北枳”意思是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晏子使楚”喻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故事是這樣的:

晏子出使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
晏子站住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入。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萬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打發你來呢?”
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那些長得高大而且有賢能的美男子,就派遣出使那些有賢能國王的國家,不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那些不賢能國王的國家。我晏嬰是最矮小又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就派我來楚國來了。”
楚王又討了個沒趣。勉強裝出一副笑臉,請晏子入座。
楚王設宴招待晏子。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
楚王說:“綁著的這個人是干什么的?”
衙役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竊嗎?”
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會使百姓善于偷竊嗎?”
楚王尷尬地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
楚王本想戲弄齊國的使臣晏子,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晏子同樣以開玩笑的方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