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2日,蘇聯軍隊入侵中國珍寶島挑釁我邊防巡邏部隊,并率先開槍打死打傷我軍6人,我軍邊防部隊忍無可忍發動自衛反擊,很快邊境戰斗規模升級到戰役級別。
戰斗一直打到17日,解放軍再次展現出了強大的戰斗力,在兵力火力都占據劣勢的情況下,擊退了蘇聯軍隊的進攻,再次捍衛了中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

珍寶島沖突之后,中蘇之間也徹底撕破臉皮,蘇聯大兵壓境中蘇邊境,蒙古國境內也駐扎了大量的蘇聯機械化部隊,據說當時蘇聯在中國北方部署了超過1萬輛裝甲車,一時間中國北方面臨著蘇聯百萬大軍南下的威脅。蘇聯國防部長等人甚至還主張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要求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國問題”。
70年代,中蘇關系持續惡化,蘇聯對于軍事打擊中國進行了詳細的戰略規劃,計劃先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癱瘓中國的軍事政治力量,然后通過4條路閃擊中國內地。一條是通過哈爾濱直擊沈陽;一條通過內蒙古直沖北京,而且預計只花一周的時間;第三條是進攻新疆的烏魯木齊;最后一條派空降部隊空降蘭州。
計劃是做好了,而且也是真的讓中國感受到了核戰爭的壓力,但是直到最后蘇聯也沒有敢真的南下。
是蘇聯心軟了嗎?當然不是,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時候,可是半點猶豫都沒有,眼睛都沒眨幾下就占領了他國的全境。蘇聯之所以不敢打中國,實在是因為沒有十足的把握。

第一個原因是核武器,珍寶島沖突爆發前,中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和氫彈,雖然在發射技術上還比較落后,但也具備實戰能力,即便打不到太平洋對岸的美國,但打蘇聯還是夠得著的。
所以即便蘇聯嘴上說不怕中國的核武器,但實際打起了是不可能忽略掉這個因素的。

第二個原因是補給,西伯利亞鐵路是維持蘇聯遠東軍隊補給的唯一生命線,上百萬人的軍隊全靠這條鐵路活著,而一旦戰爭爆發,大軍深入中國境內,補給問題就會成為一大難題。如果不能快速結束戰爭,陷入持久戰,那么補給能不能跟上大軍的消耗又是一大難題。
同時蘇聯還得時刻提防中國的導彈對鐵路進行攻擊,而且當時中國的空軍還組織了敢死隊,準備在戰爭開始時,駕駛強-5戰機突入蘇聯境內對西伯利亞鐵路進行核打擊,一旦成功將會掐斷蘇軍的動脈。

第三個原因也是中國方面做好了全面的應對準備,當時中國的大三線建設已經構筑了堅固的縱深防御,核防御設施也是尤為堅固,蘇聯要強攻怕是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而這樣的損失真的值得嗎,打下來后獲得的回報能夠彌補損失嗎,這樣的問題也是讓蘇聯對出兵中國猶豫不決。

第四個原因也是戰略上的限制,蘇聯的戰略重心一直都是在歐洲,所以軍事建設發展的方向重點也是在歐洲。如果要對中國用兵,那么戰略方向必須轉變,這一過程就是一個極大的資源消耗和浪費的過程,也不符合蘇聯的戰略發展。
而且一旦蘇聯出兵,歐洲和美國是絕對不會閑著的,蘇聯在西歐、中東、非洲的戰略空間必定會遭到壓縮,這對于蘇聯來說得不償失。而且由于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美國是否會援助中國也成為了一個不確定因素。

綜合了多種因素,蘇聯還是不敢真正南下,因為這個代價它承受不起,前蘇聯部長阿姆夫羅西耶維奇·謝瓦爾德納澤曾坦言:和中國交惡是蘇聯外交戰略犯下的巨大錯誤,因為這讓蘇聯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尷尬,極大地加大了軍事、政治、經濟上的負擔,并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再一次證明了窮兵黷武只有死路一條,而現在美國也在這條路上頭也不回地狂奔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