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學(XizangMinzuUniversity)坐落在陜西咸陽,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是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一期入選高校,華東師范大學對口支援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初創時期

學院校門風采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百業待興,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少數民族干部。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后,西藏上層反動集團極力反對西藏社會制度的改革。根據西藏斗爭實際,為保存基本力量,培養民族干部,為今后的民主改革作準備,1957年3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針對當時西藏的形勢,決定西藏在內地辦學。根據黨中央的決定,西藏工委于同年6月開始籌建西藏公學。9月,學校正式定名為“西藏公學”。10月,中央批準將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的原西北工學院的校址轉交西藏,作為西藏公學的校址。
1958年1月,經中央批準,中共西藏工委副書記張國華同志兼任西藏公學校長。9月15日,西藏公學在咸陽(原西北工學院校址)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當時,共有學員3415人,教職工716人。
1959年9月,西藏公學開辦藏語文專修科,這是西藏歷史上創辦最早的專科專業,它成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個標志。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偉大勝利,西藏進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西藏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公學在繼續培養政治干部的同時,開始培養西藏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在開設藏語文專修科的基礎上,又先后創辦了師范、衛生、農業、畜牧獸醫、會計、郵電等專業,為西藏輸送了一大批粗通專業技術的民族干部,填補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空白。1963年10月,公學成立專業系科,辦學方向逐步向專業教育和綜合院校發展。1965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西藏公學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郭沫若同志為學院題寫了校名。
文革時期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帕巴拉.格列朗杰題詞
1966年6月至7月,陜西省委和西藏工委派出的工作組相繼來到民院。8月12日,學院成立了“文革籌委會”。在這場大批判的浪潮中,學院領導、絕大部分中層干部和部分教師受到了沖擊,各級組織陷于癱瘓,全院處于無政府狀態。
1968年8月,中央負責人在接見中央學習班西藏班全體成員時,江青提出“西藏民族學院辦在陜西咸陽是件怪事”,引起了學院群眾的思想混亂。1970年1月23日,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西藏民族學院。學院領導和大多數中層干部調離學院,部分財產轉移給了陜西有關部門,給學院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區黨的核心小組召開會議,正式作出了恢復西藏民族學院的決定,并決定在西藏林芝建立新校址。從1972年開始,農學專業、畜牧獸醫專業、財會專業、機電專業相繼遷入林芝,形成了陜西咸陽為總院、西藏林芝為分校的兩地辦學格局。1975年1月,區黨委決定,咸陽總院各專業不再遷入西藏,總院和分校學生規模均為1500人。1978年5月,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校更名為西藏農牧學院。
改革開放

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題詞
1979年1984年,在繼續辦好語文系、政治系、干訓部、預科的基礎上,相繼增建了歷史系、外語系、財經系、體育系等。1977年,在藏語文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班,1978年,開辦了政治理論專業本科班。1979年,語文系開始招收藏語文本科班,開始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個現代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的教學。
2003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教育部為了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先后確定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9所部屬院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對口支援學校。
2009年3月13日,國家民委與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西藏民族學院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實現省部共建,資源共享。2010年2月26日,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陽市委、市政府頒發《關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學院建設發展的意見》。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4月28日,經教育部批準,西藏民族學院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
2018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向全校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
2020年6月1日,西藏自治區體育局與西藏民族大學共建“西藏民族大學山地戶外運動學院”合作協議簽約暨揭牌儀式在拉薩舉行。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