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白頭鵯(拼音:bái tóu bēi);
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白頭鵯,又名白頭翁,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常成群出現于山區,闊葉林,公園,樹林中。性活潑,不甚畏人。屬雜食性,食昆蟲,種子和水果。白頭鵯壽命10-15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它的叫聲很悅耳,而且富于變化。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四聲悠長的叫聲了。
白頭鵯主要分布在中國。中國東部除了東北,基本都能看見白頭鵯,包括臺灣和海南。
白頭鵯和麻雀、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公園里、庭院里、行道樹上,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尤其是南方,非常常見。
在冬天它們聚集成群覓食休憩,春天到了就開始各種搶地盤,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主題是消滅單身狗大作戰。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鵯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只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只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
鵯鵯小時候是樸素的,充滿鄉土氣息的,簡言之就是灰不溜秋的,只有羽毛略帶一些鮮亮的橄欖綠。成年后,閃耀的白頭出現,洋氣造型不在話下!
雖然叫”白頭“,但它們并不是白頭偕老哦~其實它們每年都會重新找伴侶。這也是鳥類當中很常見的現象。
在鳥類世界中,各物種之間離婚率存在很大的差異,從離婚率99%的火烈鳥,至離婚率0%的信天翁,此外天鵝也是忠貞配偶的鳥類。
白頭鵯的鳥蛋
白頭鵯們頭上的那撮白色,大小并不固定。繁殖期最大,鳴叫的時候蓬開則會顯得更大,非常殺馬特。
繁殖期是3月至8月,一年繁殖1~2窩,北方較冷繁殖較晚,一般都是一窩,南方多兩窩。一窩2~6枚卵。在南方主要是在樹上筑巢,北方則主要是灌木里筑巢。
它們的巢呢,主要用草編織而成,呈現一個小小的碗狀。
可別小看這些鳥兒,要知道,它們可聰明著呢。城市里的白頭鵯經常會叼塑料袋、餐巾紙等“人工材料”來筑巢。
悄悄地~悄悄地~嗯這是你家種的石榴?抱歉我不知道,我只是口渴……
白頭鵯吃昆蟲也吃果實、種子等。在我國被列為三有鳥類(《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寶寶誕生后,捉蟲的事情是雙親共同負責滴。每年,它們都要吃掉大量的農林業害蟲。
白頭鵯是能好怎精神的實踐者,在城市中的它們已經比較適應人類生活了,據說它干過的好事有:偷吃人家種的石榴,偷吃葡萄,偷吃桃子,甚至把人家的水仙球莖都拋出來啃了。
說一句,雖說白頭鵯不怎么怕人,但我見到的白頭鵯每次和它對視不超過2秒就甩甩頭傲嬌地跑了,真是一只敏感的小妖精……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