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見青山不見君,殫盡紅顏如神明賈寶玉曾經見過很多人,像是爭奇斗艷的牡丹,在大觀園里影影幢幢地排開。寶馬雕車,玉壺光轉。他上過奇崛的殿堂,滿屋琉璃珠寶,也坐過冰冷的佛堂,腳邊木魚香爐。他說起他這一生,只嘆得一句“大起大落”,但他想起林黛玉時,卻低著頭沉默了好久好久,雖然,他已經記不清她的樣子了。
看過《紅樓夢》的很多人,提起林黛玉,都覺得她未免太小家子氣,狹隘、氣短、愛哭。他們又質疑寶黛之間的感情,因為缺一個轟轟烈烈,少一點蕩氣回腸,感覺像無數眼淚澆灌的情感,他們覺得那不完美,甚至,不是愛情,只是一種錯覺。但是我認為,寶玉和黛玉,已經超出了傳統的愛情界定的范圍,他們可能達到了靈魂上的契合,只消一個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心意。而這樣的感情,在當時看來,是一種無法為人理解的情感,這也就注定了他們之間的悲劇結局。
寶黛初見,兩人就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因為木石前盟,這似乎是一種命定的緣分。在大觀園眾多的姊妹中,只有林黛玉懂得賈寶玉的真心,懂得他玩世不恭表面下的自由叛逆。在大家紛紛勸著寶玉讀書的時候,只有黛玉沒有像眾人一樣,寶玉對襲人說:“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可見,他是非常懂得黛玉的心思的。文中還有一幕,因為寶玉挨了父親的打,黛玉趁著無人的時候悄悄來看他,她滿眼淚光。當晚,寶玉就讓人給黛玉送了兩條手帕,暗意就是讓她不要傷心。這難道不是戀人之間的心領神會嗎?
我們現在形容一對伴侶非常契合,就說他們是靈魂伴侶。而在我看來,當時的寶玉和黛玉,就是靈魂上的互相彌補。他送她“顰顰”二字,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形容她眉間若蹙的美感,他只叫她“好妹妹”,對她說“你放心”。而黛玉呢,她相信自己命中注定的姻緣就是寶玉,她陪他一起說笑,也同他共同抗爭禮教封建的約束。黛玉的氣結只有寶玉能夠解開。? ? ? 如果不是在當時這樣一個秩序森嚴的環境下,也許他們就是一對舉世無雙的壁人。
然而,然而。
魯迅先生曾言《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確實如此,《紅樓夢》不是一般的談天言情的小說,里面種種人性的交織,社會環境的作用,因果輪回的更迭,讓局外人應接不暇。正因此,寶玉和黛玉要沖破傳統禮教的束縛才更是難上加難。曾經,是書上所描寫的“今當運隆祚永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的世界,也是眼中所看到的“水旱不收,鼠盜蜂起”、“民不安生”、“家業蕭條”、賣兒賣女、世代為奴為仆的世界。在這樣一個矛盾與復雜交織的社會里,賈府藏污納垢,風光之下是大廈將傾。因為寶玉看慣了太多的陽奉陰違,他覺得身為男子是那樣的面目可憎,而恰巧,黛玉是如此美好、率真的一個女孩,她與賈府里的任何一個人都不一樣,他怎么能不被她吸引呢?曾經,我很喜歡書里的薛寶釵,覺得她懂事、識大體又做事體面,不可否認,這是她的優點。但是寶釵更像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產物,一個被封建禮教壓制了天性的靈魂,她實在是走不進賈寶玉的心里,不明白他“瘋癲”是為什么,“頑固”又是為什么。現在的很多人,挑選伴侶時,更是一廂情愿,比起“合適”更看重“喜歡”,那是因為他們受到的開明的教育方式影響了他們的思想。而寶玉,在幾百年前的今天,就已經有了這個意識,這樣的想法,更突顯出了他與眾人的格格不入。
世人之爭,無非黛玉寶釵高下之辨。后人挖空心思想從書中找出寶玉更愛一人的證據。然而畢竟我們不是寶玉,無法共情到他的心理。我們不知道,在寶玉揭開新娘蓋頭的一剎那,在他看到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寶姐姐的一瞬間,他會想什么。老天并沒有開玩笑,每個朝代自有它的更迭興替,那時就應該按照這樣的方式去運轉,我們看賈府“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都是自有定數。只是偏偏造化弄人,讓一對有緣人陰陽相隔罷了。
人世間的情感,疏落無序,我們自以為了解這個人,卻也只是憑著他的表現來判斷而已。就像是賈寶玉,在黛玉死后,他慢慢接受寶釵的溫柔體貼,身邊的人都以為他放下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造訪陰司泉路,訪一故人,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賈寶玉最終選擇了卻塵緣,因為他找不到黛玉的魂魄,他再也見不到她。曾經是目無王法的混世魔王,卻也變成了清冷孤寂的“文妙真人”。他在最后也信了佛,也許是希望遠離濁世,擺脫罪孽之身,或者,只想再見她一眼。
唯見青山不見君,殫盡紅顏如神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