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老板,包子怎么賣”,“一文錢兩個”。你是不是感覺那時候的一文和我們現在的一元錢差不多,當然,電視劇里的情節不會是完全和歷史一樣的的,那么實際上在古代人們手里的“一文錢”“一兩”都有怎樣的購買力呢?“一文錢”到底能買幾個包子?中國最早出現貨幣是商朝的貝幣,后面由于商品的流通量變大,天然的貝幣數量有限,后面逐漸出現石幣、骨幣、陶幣,直到后面的銅幣。由于年代久遠,難以考證貝幣的購買力,我們小編就直接從銅幣開始談了。
秦朝的時候統一了貨幣,全國使用相當于現在的10克的錢幣。根據《中國經濟通史?先秦經濟卷(下)》:“春秋末戰國初年,一石粟(相當于現在30.75公斤)的價格一般為30錢左右;最低時20錢,高漲時90錢。也就是說,秦朝一錢大約可以買一公斤米,那么他們的一錢估計相當于現在4、5元左右的樣子。
漢代的時候古人用的主要是五株錢,但是由于漢朝初期的時候民間都有制幣的權利,引起通貨膨脹等問題,直到漢武帝的6次改革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這里就不討論漢朝貨幣的購買力了。
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盛唐時“斗米八錢”,就是說,一斗米(10升)才只要8文錢,當時一錢(一文)的購買力還是很不錯的。唐玄宗在位近五十年里,大唐政治升平、經濟繁榮。政府收兌惡錢、增加銅錢流通量等,使通寶貨幣的幣值及購買力高而強。當時,每文通寶可購米3.9市斤。當然,大唐雖然也不是一直強盛,后來的安史之亂時期“一錢”的購買力就很差了。
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宋朝“一錢”能買多少個包子還真難以考證。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換成現在一兩也值800元左右了,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一兩的購買力都是很高的,在現在都有近千元的樣子,所以電視劇里一頓飯吃個幾兩銀子基本都是不現實的,那樣也太土豪了。
到了清朝的時候,貨幣的購買力才相對的的降低。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4.5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202元 。一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52元。到清朝時期,一文錢一個包子才是比較恰當的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