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五星紅旗,它是新中國的象征。走遍世界,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但是你知道嗎?很多國家的國旗上都有星星,少的是1顆(比如朝鮮),多的有50顆(比如美國),中國為什么要選擇5顆?而不是3顆、4顆呢?這背后有什么講究呢?
先賣個關子,數數5星有多少種擺布方法。
五星起碼有四種擺法
五星的各種擺法里,最典型的要數五星紅旗了。其構圖很簡單,但要畫得準確無誤也不容易。國家曾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準樣品》兩項國家標準,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制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并宣布于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事實上,由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的五星的畫法,至少有四種,每一種都是合法的五星呈現方式,甚至連五顆星的大小都很靈活。
第一種,國旗上的五星。這個,大家太熟悉了,不贅述。
第二種,國徽上的五星。它的畫法卻與國旗不同,大星居中,小星在下方環繞。寓意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
第三種,香港區旗上的五星。在這里,五星猶在,但從“一大四小”變成了一樣大,從四星環繞一星變成了五星圍成一圈,但它的含義未變,仍是“五星”,是中國的象征。
第四種,澳門區旗上的五星。這里也有五星,而且是一大四小,但排列方法與前面三種都不同,是大星居中,兩邊各兩顆小星。
五星的四種畫法,各不相同,但都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通過的,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問題來了——
為什么非得是五顆星星?
先來看看官方說法。設計者的本意是,用大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組成中國人的四個階級。這個用意,被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代表們接受了。政協主席團通過的制旗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征革命。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征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居左;并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
歷史記載就這么口口相傳,大家也基本認可了,但奇怪的是,在1991年通過的《國旗法》中,只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對五星的含義并無具體說明。到了香港、澳門區旗上,五星的含義更純粹,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沒有別的意思。
不過,1995年出土的一件漢代文物,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了解五星含義的另一條線索。
1995年10月,中國—日本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墓地上挖開了一座古墓。這是一個兩人合葬墓。合葬的兩人身上穿著許多衣物,最顯眼的是,其中一具尸體的右臂上綁著一個色彩鮮艷的織錦。織錦色彩絢爛,文字激揚,紋樣詭秘,意蘊神奇,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最具震撼力的是,織錦上織有八個篆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漢代,從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國,延續到公元220年,距現在至少約兩千年。難道說,兩千年前的漢人就崇拜五星,就發現了“五星”和“中國”之間的神秘聯系了嗎?
是的,正是這樣。
中國古人對天上的星辰抱有濃厚的興趣,認為星辰的變化與人間的治亂是正相關關系。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專有一章叫《天官書》,記述了當時人們對天象的看法。按司馬遷的記述,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五星分天中,積于東方,中國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可見,“五星”聚在東方,對“中國”是最大的吉兆。有沒有覺得很長知識?
歷史:五星方案差點沒入選
當然,五星紅旗的誕生還頗費了一番周折。
大道至簡。五星紅旗的構圖十分簡潔。底色鮮紅一片,唯一的圖案是五顆黃色五角星。在世界各國的國旗中,五星紅旗不說是最簡潔的,也在簡單明快之列。
關于五星紅旗誕生的經過,有關當事人的回憶十分詳細: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發出征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啟事。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曾聯松希望設計一幅國旗圖案來表達他對新國家的愛國熱情。時值7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閣樓上開始了國旗圖案的設計。他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作為自己的標志的,而且中國共產黨又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因而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征它。同時,用四顆小五角星來象征由四個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人民。
1949年8月20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2992幅(一說為3012幅)國旗圖案。這些應征圖案在臨時選閱室內進行了展示,評選委員會從中精選出38份草圖,并將其匯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給新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曾聯松的方案最初并未入選,后來在田漢(就是后來選作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的主張下才被收為“復字32號”“紅地五星旗”,并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去除了類似蘇聯國旗的錘子鐮刀的標志。
1949年9月23日,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論。會中有代表覺得32號方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認為不應提到資產階級。毛澤東和大多數代表起初都贊成一顆星一條橫杠的4號圖案。但張治中(國民黨高級將領,1949年投入革命陣營)向毛澤東表達了他的反對意見,認為一條橫杠有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聯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23日當晚,彭光涵(馬來西亞華僑,1940年回國參加革命)向周恩來推薦了32號圖案,而周恩來對該設計感到滿意,并要求彭光涵繪制較大的圖樣。此外,陳嘉庚(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也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建議,認為政權特征比地理特征更為重要,因此無需堅持使用象征黃河的橫杠。
兩天后,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座談會,說明了他贊成紅地五星旗的理由。毛澤東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革命人民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又是團結,又是革命。這一觀點在與會代表間取得了共識。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決定采納“紅地五星旗”的方案,并將其改名為“五星紅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