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藥物機制;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實現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規?;苽洌豢删幊潭S 62 比特超導處理器“祖沖之號”的量子行走;自供電軟機器人成功挑戰馬里亞納海溝;揭示鳥類遷徙路線成因和長距離遷徙關鍵基因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小太注意到,在入選的10項重大科學進展中,航天領域科學進展占據三條,實在可喜可賀!
接下來,我們一起回顧這三項重大科技進展。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任務采用了“氣動減速-傘降減速-動力減速-著陸緩沖”四級串聯減速技術路線,建立了設計迭代改進流程和多學科綜合優化方法,提高了系統應對故障工況和進入條件極限拉偏下的安全著陸能力。
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著陸,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使我國成為第二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

▲天問一號探測器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并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位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后,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我國的載人航天飛船脫離試驗階段,開始實現太空往返常態化,我國正式進入太空站時代。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并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我國載人飛船在太空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

▲中國空間站模擬圖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楊蔚、胡森、林楊挺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等利用過去十多年來建立的超高空間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玄武巖進行了精確的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巖漿水含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嫦娥五號玄武巖形成于 20.30±0.04 億年,確證月球的火山活動可以持續到 20 億年前,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火山活動延長了約 8億年。
這一結果為撞擊坑定年提供了關鍵錨點,將大幅提高內太陽系星體表面撞擊坑定年的精度。研究還揭示嫦娥五號玄武巖的月幔源區并不富含放射性生熱元素和水,排除了放射性元素提供熱源,或富含水降低熔點兩種月幔熔融機制,對未來的月球探測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玄武巖巖屑)的顯微圖像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張不設交卷時間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我們堅信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必將邁得更穩更遠,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必將早日實現。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