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包青天》把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詮釋的淋漓盡致,尤其是他那黑面月牙深入人心,而且還有日斷陽夜斷陰的本事,身邊還有兩位得力的助手公孫策、展昭。他手持尚方寶劍威風凜凜,堂前有各種刑具,比如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等,都是用來懲治不法之徒,影視劇中包拯判過很多冤案,他是貪官、邪惡之人的克星,老百姓得以依靠的父母官。
其實正史上的包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厲害,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也是不存在的刑具,而且尚方寶劍皇帝也不可能輕易給他,就連公孫策、展昭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人物。
包拯被后世之人譽為包青天,他為什么能夠美名遠揚?筆者今天為大家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包拯劇照
包拯其實不黑
在大家印象中,包拯有著一張漆黑的臉,額頭上還有一個彎彎的月牙,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形象,其實正史上的包拯長得并不黑,而且還非常白,是個白面書生,那么包拯為什么會被黑化呢?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1027年高中進士,最初擔任建昌縣知縣,包拯非常孝順,因為要照顧年邁的父母辭官回家直到父母去世,他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后來業績突出被政府調到端州當知府,雖然端州盛產硯臺,但是包拯卻沒有私吞一點臟污。
慶歷三年(1043年),這一年包拯44歲,他被宋仁宗直接調到京城擔任殿中丞(從五品),后來還擔任開封府尹、三司使,三司使主要是掌管財政的官吏,開封府尹就是開封府的最高長官,開封是北宋的首都,開封府尹類似于現在的首都市長。
包拯真實畫像
北宋時候的官職沒有像現在劃分得這么細致,開封府尹的權力遠遠大于現在的首都市長,包含市長、市委書記、公安局局長等職務,包拯可謂是大權在握。
那么包拯的黑跟開封府尹有什么關系呢?因為包拯的前任是一位名叫趙擴的好官,跟包拯一樣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由于他秉公執法、六親不認,朝中官員見他就躲得遠遠的,由于趙擴長得黑,大家稱呼他為趙黑子,還給了他一個鐵面御史的美稱。
說來也巧,這位趙黑子正好是包拯的前任,但是他沒有包拯有知名度,后來民間文學把他們倆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杜撰了一位鐵面無私、辦案如神的包青天,漆黑的臉龐更能生動地描繪鐵面無私的形象,這就是包黑炭的由來。
包拯劇照
包拯沒有鍘過陳世美
陳世美的原型叫陳年谷,陳年谷是清朝人,他的妻子叫秦馨蓮。陳年谷于順治十二年高中進士,被選任為地方知縣,后來因政績突出,考核成績優秀,受到順治帝的重用。康熙十年,46歲的陳年谷被政府提拔為戶部郎中。
陳年谷為官期間清政廉明,他懲奸除惡,實行仁政,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那么這么一位體恤百姓的官員為何會被人杜撰成為忘恩負義之人呢?
因為陳年谷在順治年間,主持過鄉試,替政府選拔了一些優秀的人才,深得順治皇帝的喜愛。有些人科舉不順就想走后門,陳年谷考取功名之前,有兩位義結金蘭的同學,他們找到陳年谷,希望老同學能夠向朝廷舉薦自己,能夠求得一官半職。
按照清代律例只有舉人才有資格被舉薦為官,而陳年谷的兩位同學只是秀才,不符合條件,所以陳年谷沒有舉薦他們,陳年谷也算厚道,送了兩位同學每人200兩銀子,報答他們昔日的恩情,但是兩位同學卻因得不到舉薦而耿耿于懷,在回去的途中賄賂《琵琶記》的班主,將《琵琶記》改為《鍘美案》,男主改為陳世美,女主改為秦香蓮,以此來羞辱陳年谷,罵他是忘恩負義之徒。
所以是因為陳年谷的鐵面無私得罪昔日的同窗,給自己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后來民間文學直接把陳世美一案穿越到了宋代,塑造包公不畏懼皇親國戚的完美形象。
陳世美劇照
正史上的包拯喜歡彈劾權臣
宋仁宗親政時,北宋的局勢并不樂觀,經濟頹勢不說,老百姓隔三差五的起事造反,讓仁宗皇帝很是頭疼,所以他想出一計,學習歷代明君推行仁政,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當時包拯賢明遠揚,仁宗覺得重用包拯能夠安撫百姓,讓老百姓覺得政府也有清官,并不是貪官污吏橫行的社會。
古代那些注重政治形象的皇帝,多半不敢動正直廉潔的官員,他們是貪污腐敗的對立面,皇帝對他們一再忍讓會讓臣民覺得自己謙虛、善于納諫,賢名為此滾滾而來。
小老百姓怕政府,而統治者怕留下罵名千古,比如李世民重用魏征,嘉靖皇帝重用海瑞,漢文帝重用張釋之,這些古代留下千古美名的皇帝這樣做無非是讓大家看看自己如何地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這類帝王善于偽裝,用愚民政策來麻痹老百姓,這些只不過是他們的政治手段罷了,所以說宋仁宗在位期間重用包拯,接受包拯的直言頂撞,那是因為仁宗皇帝需要包拯。
包拯劇照
包拯為了揚善懲惡不僅常常上書皇帝,跟皇帝較勁,而且還非常喜歡彈劾大臣,比如他彈劾販賣私鹽的按察使張可久、宰相宋庠、大臣張方平、尚書宋等人。
首先我們來看看包拯彈劾最多的兩位大臣。
一位是轉運使王逵,他說王逵濫用酷刑,濫殺無辜,非法奪取百姓錢財等等,雖然王逵跟仁宗非常信任的宰相陳執中私交甚好,但是包拯一點也不怕他,連續七次上書仁宗皇帝彈劾王逵。
仁宗不理他,他還不依不饒,最后說了一句: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即你把輿論拋之不理,重用殘害百姓的官員,這樣有利于王逵,那天下百姓的苦又有誰明白呢?仁宗沒辦法只好將王逵革職。
另外一位是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包拯前后六次彈劾張堯佐,說他靠著侄女上臺,沒有什么才能,不配擔任三司使,而且外戚專權對國家危害太大,后來仁宗把張堯佐貶為宣徽南院使。
張貴妃劇照
包拯之死
史料記載包拯是于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近來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讓大家對包拯的死產生了懷疑。
墓志銘上有這樣一句話: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遂以不起聞。也就是說包拯臨死前服下皇帝賜的藥不久去世,而且從包拯發病到死只有短短的13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院對包拯的遺骨進行研究發現鈣、鐵、汞元素的含量超過了我們現代人,古代的毒藥主要有砒霜(砷)和朱砂(汞),朱砂除了制毒,還有防腐的作用,也就是說當時有可能為了保存尸體,在包拯的棺木中放入朱砂,也有可能包拯生前服用過含汞的食物和藥。不過大家還是支持包拯屬于壽終正寢。
但是包拯13天內突然死亡,又服用了皇帝賜的藥,遺骨中又檢測出汞元素超標,加上他生前得罪了那么多的權貴,被人下毒害死也是有可能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