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就是冰嗎?為啥黃河要防凌?科普來了!
受強冷空氣影響,11月22日黃河上游內蒙古三湖河口至頭道拐河段出現(xiàn)流凌,標志著黃河正式進入2021—2022年度凌汛期。
黃河內蒙古段進入凌汛期
截至25日,黃河內蒙古河段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楊滿圪旦險工以下全線流凌,流凌密度10%~60%,流凌河段長度約484公里。隨著氣溫下降,黃河即將出現(xiàn)首封。國家防辦派出工作組赴內蒙古黃河沿線督導封河期防凌工作。
什么是凌汛?為什么要防凌汛?如何防凌汛?科普時間到!
什么是凌汛?
凌汛,俗稱冰排,是河道封凍后冰蓋對水流約束增強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xiàn)象。
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
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fā)生凌汛。
凌汛是怎么形成的?
凌汛是地處較高緯度地區(qū)河流特有的水文現(xiàn)象。黃河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幾字形,在寧夏至內蒙古河段、河南至山東河段為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因而黃河凌汛多發(fā)生在寧夏、內蒙古和山東河段,主要是受氣溫、水溫、流量與河道形態(tài)等幾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形成的。
什么是凌汛三期?
黃河內蒙古段進入凌汛期
根據凌汛的形成發(fā)展狀況,分為流凌期封凍期開河期。
流凌期:黃河下游河道在冬季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溫到達零度,河水表面開始結冰,水內產生冰花。冰花隨水流而下逐漸凝結成冰花團或冰塊,俗稱淌凌,一般年份流凌期多在12月份。
封凍期:在河道流凌期間,隨著氣溫降低,流凌密度增大,冰凌逐漸聚積凍結,遂自下而上逐段封凍,為黃河封凍期,俗稱封河期。黃河下游據觀測資料統(tǒng)計,河道封凍最早在12月份,最晚在2月中旬。
開河期:春初,氣溫升至攝氏零度以上,封河冰開始融化;氣溫繼續(xù)升高,冰蓋脫邊、滑動,封冰解凍開河。據觀測資料統(tǒng)計,黃河下游解凍開河最早在1月上旬,最晚在3月中旬。
凌汛有哪些危害?
凌汛的危害主要包括:
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通常發(fā)生在封凍期,且多發(fā)生在急坡變緩和水庫的回水末端,持續(xù)時間較長,逐步抬高水位,對工程設施及人群有較大的危害。
冰壩引起的洪水危害:通常發(fā)生在解凍期,常發(fā)生在流向為由南向北的緯度差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壩形成后,冰壩上游水位驟漲,堤防潰決,洪水泛濫成災。
冰壓力引起的危害:冰壓力是冰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包括由于流冰的沖擊而產生的動壓力,由于大面積冰層受風和水剪力的作用而傳遞到建筑物上的靜壓力及整個冰蓋層膨脹產生的靜壓力。
具體來說,今年3月29日,哈爾濱方正縣境內新興大橋突然出現(xiàn)垮塌。經第三方專業(yè)機構現(xiàn)場應急檢查評定,認定事故原因為螞蟻河河面冰凌撞擊導致。
今年黃河防凌形勢如何?
2021—2022年度黃河防凌工作視頻會議透露,據預測,今冬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我國冬季天氣形勢不確定性增大。黃河凌汛難于預測、難于防守、難于搶險,凌汛期水量調控工程手段還有短板,影響凌情變化的熱力、水力及河道邊界條件等因素復雜多變,加之疫情防控影響,今冬明春防凌形勢不容樂觀。
都有哪些防凌措施?
冰凌凍結江河、湖泊、港口,影響航運交通,可采用破冰船破冰,或在港岸和船閘附近采用空氣篩等防凍措施。
冰凌凍結水力發(fā)電廠的引水渠,或阻塞攔污柵,影響發(fā)電,可設法抬高渠道中水位,促使形成冰蓋,防止水內冰產生。
冰凌凍結各種泄水建筑物的閘門,影響其啟閉,一般采用加熱或其他防凍措施。
冰凌撞擊建筑物,如橋墩、閘墩、整治河道的丁壩等,應多采用局部加固或破碎大塊流冰等措施。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qū)防指召開現(xiàn)場會督促拆除包茂高速公路昭君黃河大橋棧橋,加強河道清障、浮橋拆除和灘區(qū)安全檢查等工作,確保行凌安全;向沿黃盟市派出工作組,督促做好凌情監(jiān)測、隱患排查和隊伍物資準備等工作。山西、陜西、山東、河南等沿黃省份及時修復水毀工程,修訂防凌應急預案,加強沿黃河道監(jiān)管和值班值守,積極開展封河期防凌各項工作。
(央視新聞綜合中國應急管理報、山西水利微信公眾號、黃河網等)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