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登上飛來峰頂,居高臨下時的感悟,闡發了作者克服艱險后所獲得的人生哲思。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為瑣事所羈絆,在處理具體事務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偏差,而出現上述問題的根由就在于目光短淺、學識淺薄。假如能夠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就能夠提高自己的眼界水平,處理起具體事務時也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王安石的自信就來自于他淵博的學識和高明的見識,這就要求我們辛勤學習,努力攀登,等到登上知識的高峰時,也就不會畏懼浮云的干擾,可以一望千里了。
元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多用此詩的除舊布新的含義來贊美和歌頌新生事物。事物的發展是不停的,新的事物總是代替舊的事物。這就是本詩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這是一首高度評價張籍詩歌成就的絕句。張籍詩歌具有平淡處見功底的長處,這種風格特征備受宋人的推崇。 看似尋常最奇崛,是說張籍的樂府表面上看起來平淡淺易,實際上則是意蘊深厚,這樣的作品不是簡簡單單寫成的,而是作者反復推敲的產物。本詩的尾聯不僅適用于評價詩歌,更適用于其他事物,正因為如此,它才是超越時空得以傳承的人類普遍真理。對于尋常事物,不要只看到它樸素的外表,更要看到它內部所蘊含的哲理,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平中見奇、常中見異的本領。我們看待事物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要深入挖掘它的內部,但這一過程卻是艱辛和困難的。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違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