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凡事講究個禮字當先,就連一些典故都離不開一個禮字,比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再比如成語禮尚往來什么的, 這或許就是送禮的最高境界,也是所謂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禮為實,只以禮為儀,它僅僅強調往來應該雙方在精神、品格上的對等。同時達到并以此來增進彼此情誼的升華。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愈來愈曲解了禮字的真正含義,于是,我們就會接到越來越多莫名其妙的請帖。有人把這些禮節推而廣之,延伸到各個層面,每個角落,被這些折騰得焦頭爛額,叫苦不迭。
辦事上禮之風甚盛,禮數也在逐年增加,請帖名目繁多,婚喪嫁娶、生子、生日、過壽、喜遷新居等都要發帖子、送單子、打電話,于是人們為此疲于奔波,忙于應酬,不但經濟上受到了損失,同時也浪費了精力,影響了工作乃至正常生活,提起這事,人人喊苦,個個叫累,大家都是苦不堪言。收到喜帖無疑就是收到的一張紅色罰款單,有心不去又怕被人看不起,去了自己的腰包會被榨得干癟。有的人一天就要趕好幾個場子,一個月下來,就連最起碼的生活都堪憂! 好在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燈,不是說風水輪流轉,明天到我家,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咱也琢磨琢磨應該以個什么名義請請客,好把送出的禮再堂而皇之地收回來,于是乎使得今天這種上禮陋習愈演愈烈,人們看到大紅的請貼時把祝福的欲望變成了無措的恐慌。
婚喪嫁娶,通知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吃一頓飯、喝茶聊天,其樂融融自然也無可厚非,但有些人非要把事情做大,做好,做得出名,做的排場,互相攀比,不亦樂乎,大量散發紅色罰款單,通知所有相識的人全來湊熱鬧。于是出盡了風頭,撈回了面子,可是這樣做自己和親朋好友經濟上都承受不起。很多家庭一年要送出去好幾千,甚至幾萬元,這種入不敷出的現象自然使得很多人想方設法請客,力爭把送出去的禮再收回來,如此一來,惡性循環,愈演愈烈,使傳統的人情變了味。使禮尚往來變成了禮尚往來。
隨禮不僅加重了經濟負擔,還浪費了時間,耽誤了正常工作,我們回味一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結婚好簡單,一盤瓜子一把糖,吃一頓家常便飯就把事情辦了,親戚朋友送個床單、枕巾、被面等禮物,當日后使用這些生活用品時,總能想起是誰送的,用起來也有一種溫馨的感覺。這種從形式到內容的簡單辦事方式,既有人情上的交往,又能使辦事和參與者雙方都減輕負擔的方式應當大力提倡,使之成為一種風俗、一種時尚。
為此,我們應在社會上大力提倡移風易俗,簡單辦事程序和內容,使人們認識到辦事不是越奢華越好,親戚朋友不是越多越好;禮金不是越高感情就越深;大家都節儉一些,盡量淡化人情消費,辦事盛行之風或許會有所收斂。遏制,扭轉這種不良風氣,使之不要繼續蔓延,這樣大家就不會再把請帖當成罰款單,讓人情消費逐步趨于正常化。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