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等于多少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印象深刻的便是一斤等于500克。可是在我國的大陸和香港地區,一斤并不是等于500克,這又是為什么呢?
你知道中國大陸現在通行的一斤等于500克又是怎么來的嗎?早在中國古代,一斤是等于16兩,人們耳中比較熟悉的一個成語便是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按照百科的解釋,1斤是十兩,半斤應該等于五兩,為什么說半斤等于八兩呢?
“半斤八兩”說的是舊制,現在已經是“半斤五兩”了。
古代為何一斤要定為十六兩呢,這其中又有哪些特殊意義呢?
說起一斤十六兩的起源,那就不得不提一下關于“度量衡”的故事了?
關于度量衡大約開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
度——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
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下面,再給你講兩個傳說!
一種說法是李斯的功勞。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丞相李斯奉命統一全國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但在統一“度量衡”方面遇到問題。
于是,便請示秦始皇,如何統一度量衡?秦始皇深思良久,批奏“天下公平”。
李斯為了避免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度量衡標準,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兩。
另一種說法是十六兩一斤是商人的祖師爺——范蠡定下來的。
傳說范蠡當時將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總共16顆星比作16兩。也叫十六金星秤。
告訴別人要誠實守信,不能缺斤短兩。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而古代人又都比較迷信,如果缺斤少兩還是承擔比較大的精神壓力。
十六兩稱沿用了下來,在我們的大部分地區:1斤=500克,這是由1929年2月制定、1930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第五條規定的,在1949年解放后中央政府后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大陸的一斤等于500克
中國臺灣,以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在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所公布的尺貫法為準,采用日制(日本的1斤也是600克)。后來沿著民國時間軸一直延續至今。
所以,臺灣的1兩=37.5g,1斤=16兩=600g
中國香港:1司馬斤=604.79克,港英時期1884年香港法例第廿二條規定一斤為磅(即3斤等于4磅),約合604.79克。
所以,香港的一斤等于604.7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