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在即,再過幾天便正式進入三伏天。老話說“熱在三伏”,可知三伏是一年中集中較熱的時候。
聽村里老人說,要知道每年何時入伏,只需記住一句俗語就行,即“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便入伏了,這里的“庚日”是指干支紀日中帶“庚”字日期。
在古時候,人們使用10天干與12地支相互組合形成60個甲子,用于輪回記錄年月日,這種干支紀日方法沿用至今。
同時,老輩人將三伏分為:頭伏、中伏、末伏。其中,頭伏和末伏各有10天,中伏時長10天或20天。也就是說,三伏最長可達40天,要8月中下旬才出伏。
一、今年三伏特別長
根據歷法推算,頭伏的第一天是在夏至日后第三個庚日;中伏的第一天在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末伏的第一天在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
將其換算成公歷紀法可知,2020年三伏共計40天,7月16日入伏,8月24日出伏,即今年可能要熱到八月底了。具體來看:
頭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
在村里人眼里,三伏天不僅僅是熱的象征,或許他們更關心三伏天的氣候、養生等情況,對此,老輩人總結了很多寶貴經驗,它們既關系糧食收成,又涉及養生健康問題。
二、“夏至無雨三伏熱,三伏不熱有秋旱”
這句俗語意思是:如果夏至日當天無雨,三伏天就會比較熱;若三伏天不熱的話,秋季會比較干旱。
上半句在四川等地比較流行,一般來說,進入夏至后當地雨水比較頻繁,以今年為例,近期南方大雨暴雨頻繁,預示著或許今年的三伏天不會太熱;下半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比較流行,而且預測的準確率是比較高的,按理來說,三伏天應該會比較熱,但三伏天如果不熱的話,立秋以后氣溫可能會比較高、降水較少,可能出現秋旱天氣。
老話講“不冷不熱,不成年景”,即在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不冷,表明這年的氣候出現異常,這對莊稼栽種來說,可是不小的挑戰,很可能造成糧食欠收。
三、“頭伏雞,中伏狗,末伏甲魚”
這是一句有關民間養生的俗語。三伏中的“伏”是指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期間氣溫較熱,宜靜不宜動,要適宜進補,以逼出身內過盛的寒氣。
對此,老人認為頭伏期間宜吃雞肉,中伏宜狗肉,末伏宜甲魚湯。另外,老話講“吃了伏叫雞,全年好身體”。
可見,老輩人還是很注重三伏養生的,尤其是在吃上面,比較重視合理進補。
各位朋友,在你家鄉,三伏天有什么講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