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杜甫寫過一篇有名的詩《贈衛八處士》,全文如下: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寫的一首詩詞,同時,此詩作于詩人被貶華州司功參軍之后,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與感慨。此作品寫人生的聚散不定和苦短,透露了干戈亂離、人命危淺的現實,表達了杜甫對生活和人情的珍惜,寫的是感情真摯、催人淚下、若有所思。
其中,開頭就寫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意思是:世間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與商星這兩個星宿。
這句話的重點在“參與商”,“參星”和“商星”到底是什么呢?
參星與商星,是茫茫太空中兩顆星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永無相見之日。引申出對立、距離遙遠,不和睦,不能或者不愿相見的意思。
典出《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翻譯一下就是:
高辛氏是帝嚳,中國的“三皇五帝”的第三位,前承炎黃,后啟堯、舜,是商周兩朝先祖。帝嚳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閼伯,老小叫實沈。當初都住在一起的時候,相互看不順眼,每天就尋思者斗毆。帝嚳認為這樣不行,就把老大閼伯遷移到商丘,用大火星(心宿二,也稱“大辰”、“龍星”,也就是七月流火的那個星星,可不是現在的火星喲,這個周山小編以前寫過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關于七月流火的文章)來定時節。商朝人沿襲下來,所以大火星成了商星。把老二實沈遷移到大夏,用參星來定時節,唐國人沿襲下來,以歸服事奉夏朝、商朝。
商星,也稱心宿二,位于天蝎座
這個應該從中國古代星宿和國外的星座兩方面來分析,才能全面。
先說國內的星宿理論來分析:
從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有二十八星宿圖,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東升西沉,從不同時出現。
再從西方星座理論來分析,是這樣的:
西方天文學把天空劃分成88個星座,其中參星就是獵戶座腰部的三顆星星,分別是參宿一、二、三,在這三星連線的左下方,就是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商星,也叫心宿二,是天蝎座的一顆星星。
這個現象和日、月其實差不多,但是我們有時候在早晨或者傍晚,是可以看見“日月同天”的,所以還是用“參商”來更加顯得高古。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意思就是“人生別離不能常相見,就像西方的參星和東方的商星你起我落。”
而“動如參商”這個成語也是從這里來的。千百年來,使用參商這個成典的詩文不計其數,而且多為參商二字連用,因為參商這個詞語已經固化為一種難相見、距離遠、不和睦的意思。
如白居易的“五年同晝夜,一別如參商。”
李白的“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
元稹的“形影同初合,參商喻此離。”“天上參與商,地上胡與越。”
柳宗元的“風臺露榭生光飾,死灰棄置參與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