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你知道為什么社會越發展文章寫得越長嗎?下面就來探討一番。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時期,刻畫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內容。
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易經》,內容也是龜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辭。這都屬于神學的內容,是最高高在上,與平民無關的內容。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經》單篇的篇幅長度也就比甲骨卜辭長點,孔子的《論語》,語錄體的風格有時候甚至只有一兩句話而已(當然也有嗶嗶嗶說得停不下來的時候)。他們面對的對象,是當時的統治者。
至于后來,莊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話通俗,公孫龍的詭辯說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維等等,篇幅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好像是個異類,其實是因為他們這類屬于論說文。這類文體,貫穿至今都是這樣,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文學發展,是并行的。
唐詩以前,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是漢賦、駢文(楚辭傳統)以及四言、五言古詩(詩經傳統)。
漢賦和駢文語句工整瑰麗,用詞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來,好像單純只是要體現作者的文采。那是因為當時社會實行察舉制(漢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須依賴自己的出身、才學和名聲。
而四言、五言古詩,可以說是唐詩的前身。中間曹丕帶頭出現了文人七言詩,一如李白偶爾也填詞一樣,是文學的承上啟下。因為他們,文學史發展演變才像一股涓涓細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說的文體,包括唐詩,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戲。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城市的不斷興起,市民這一階層越來越成為人群中的大多數。
在那個被歷史大家陳寅恪教授定義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的宋朝,滿足市民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
于是,一種加入音樂屬性能夠唱出來的文體,漸漸代唐詩興起,就是宋詞。
宋詞起初流行于瓦欄勾肆之間,宴飲中,逐漸取代了唐詩原來的位置(但詩并沒消失)。又經過周邦彥這樣的大晟詞人的加工規制,宋詞更加成熟,篇幅也超過唐詩,成為一種市民最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
元代,社會更加市民化。原來被唐詩鄙視的宋詞,又進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體取代,就是元曲。宋詞進入高雅文體的行列,已經不那么親民了。
一種不但有音樂性,而且還有故事性的新體裁——元曲,取代了宋詞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戲臺上變得長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長,一本折子戲,都遠遠超過以往最大的詞牌,而且它更有情節和畫面,語言更淺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眾接受和喜愛。
明末清初,是小說爆發的時期。四大名著金瓶梅,幾乎都產生于這個時期(《紅樓夢》除外)。
按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說法,明清小說起源于先民神話、唐宋傳奇故事,相較于元曲,小說故事性更強,當然也可以上臺演戲(看戲可以說古代市民生活娛樂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了),還可以延伸出更多形式,適應各種場景,比如街談巷問,喝茶嘮嗑,也就更加適應市民甚至農民的需求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