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豬屬于江海型豬種,產于江蘇、浙江及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地區,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豬種中繁殖力最強、產仔數量多的品種,在我國地方豬種資源中名列前茅。
太湖豬名稱由來
20世紀50年代,對太湖流域的豬種開始初步測定歸類,由于豬種類型復雜,曾一度把二花臉豬和米豬兩種類型歸為蘇北豬。后來江蘇省食品公司把產于太湖流域的綿皮種、雞皮種、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種及雜交種6類稱為湖豬。
20世紀60年代初,對地方豬種的劃分有了新的認識,根據豬種來源及其經濟性狀和生理形態特征等外部性狀,認為太湖豬包括大花臉、湖豬和二花臉三個品種群,其品種群內還有類群,甚至類群內還有類群之分,但是此時并未把這三個品種群統一命名。
1973年,針對豬種資源的混雜退化現象,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的畜牧界工作者對豬種資源進行普查,發現太湖流域的豬種在選育過程中,習慣于按行政區劃或者以母豬繁育中心和苗豬集散地等來命名本地的豬種,因此名稱繁多,稱呼不一,這就造成了“異名同種”的現象。兩省一市的工作者經過對豬種資源的深入調查和考察,根據產生源頭、分布區域、外貌體型、生產力方向和生產性能基本相似的原則,把分布地區毗鄰,但本屬同一來源而體型外貌、生產力方向和生產性能基本相似的豬種同歸一類,并對同種異名的豬種類群進行了合理歸并命名。通過歸類統計共七個大的類群,這七個類群又都存在有繁殖性能高、雜交優勢強、肉質鮮美獨特的共同而突出的特點。最后經過江蘇、浙江和上海市的養豬界的專家及政府相關領導的多次研究協商決定,將分布在太湖流域及其鄰近地區的特征和特性類似的二花臉豬、楓涇豬、嘉興黑豬、梅山豬、橫徑豬、米豬、沙烏頭等七個地方豬類群歸并,統一稱為“太湖豬”,開始了太湖豬種統一命名的歷史新起點,這也為以后科學研究提供了方便。
太湖豬產地及分布
太湖豬主要分布在環太湖流域的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個縣(市)、區。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擴展到福建、湖南、北京、黑龍江等10余個省市。太湖豬產于環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區,東至上海市,南界浙江,西以江南太湖水系和秦淮河的分水嶺——大茅山脈為界,北緣太倉陸渡橋經橫經鎮、常熟的梅李、沙洲縣的楊舍、江陰縣的青陽,至武進縣后循滬寧線至常州市,再折向北至武進縣的魏村一帶,甚至已跨過長江至泰州、南通境內,分布較為廣泛。
據1980年統計,產區共有太湖種豬60多萬頭,其中二花臉豬約占36.7%;楓涇豬約占20.8%;梅山豬約占13.2%;嘉興黑豬約占10.9%;橫涇豬約占9.9%;米豬約占5.6%;沙烏頭豬約占3%。
太湖豬主要性狀
(一)體型外貌
體型中等,各類群間有差異,以梅山豬較大,骨骼較粗壯;米豬的骨胳較細致;二花臉豬、楓涇豬、橫涇豬和嘉興黑豬則介于二者之間;沙烏頭豬因含少量灶豬血統,體質較緊湊。頭大額寬、額部皺褶多、深,耳特大,軟而下垂,耳尖齊或超時嘴角,形似大蒲扇。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毛叢密,毛叢間距離大,腹部皮膚多呈紫紅色,也有鼻吻白色或尾尖白色的,梅山豬的四肢末端為白色,俗稱“四白腳”。乳頭數多為16~18枚。
(二)生長性狀
據1979-1980年對二花臉豬育種場的統計,6月齡公豬(77頭)體重47.56±0.75kg,體長94.75±0.64cm,胸圍80.79±0.61cm,體高51.12±0.31cm;6月齡后備母豬(407頭)相應為:49.00±0.39kg,95.08±0.29cm,81.89±0.32cm,49.30±0.15cm。各類群之間,以梅山豬較大,其他類群均接近或略小于二花臉豬。與歷史資料相比,農村中的嘉興黑成年母豬近二十年來的體尺變化不大。但選育場的母豬體重和體長均有顯著增加。據1979年統計,50頭母豬相應為102.9kg和125.3cm。二花臉母豬等類群的體尺亦有類似情況。
(三)繁殖性狀
太湖豬以繁殖力高著稱于世,是全世界已知豬品種中產仔數最高的一種品種。據對產區主要幾個育種場1977-1981年的統計,母豬頭胎產仔數12.14±0.09頭,二胎14.48±0.11頭,三胎及三胎以上15.83±0.09頭。各類群之間的產仔數,除個別外,差異不顯著。
仔豬60日齡斷乳頭數和窩重隨各地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而有一定差異。例如,江蘇省的三胎及三胎以上母豬(673窩)斷乳仔數12.08±0.08頭,窩重(453窩)134.97±1.60kg;上海嘉定縣的1180窩梅山豬相應為12.54±0.08頭和189.39±1.41kg;上海金山縣的381窩楓涇豬相應為12.88±0.11頭和149.87±1.98kg;浙江省的嘉定黑豬(282窩)相應為 12.08頭和108.68kg。
精液中首次出現精子的日齡:二花臉豬為60~75天,嘉興黑豬77~79天。二花臉小公豬在90日齡時可以采到正常精液。4、5月齡時的精液品質已基本達到成年公豬的水平。據對嘉興黑成年公豬的12次測定,平均每次射精量207.5mL,過濾后精液量174.17mL,每毫升精子數1.76億,畸形精子率8.51%。
母豬首次發情日齡,16頭二花臉豬平均為64天,體重15kg。
母豬在一個發情期內的排卵數亦較多。據觀察,二花臉豬4月齡時有17.33枚,8月齡時有26.0枚;楓涇豬8月齡時有16.7±0.69枚,成年時有31.0±2.5枚;成年嘉興黑豬為25.687±5.97枚,最高一頭為43枚;成年梅山豬平均為29.09枚,最高一頭達46枚。
據對二花臉母豬(10頭)的測定,60天哺乳期內,泌乳量311.53±28.93kg,每頭仔豬全期獲得乳汁26.74±4.45kg,每次獲得乳汁21.35±5.24g。
(四)肥育性狀
據1978年秋上海市對8頭梅山豬測定,在體重25~90kg階段,日增重439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4kg、青料3.99kg,折合消化能52.7MJ;在農村現有飼料條件下,15~75kg階段的楓涇豬,日增重 332g,每公斤增重精料3.34kg。
太湖豬屠宰率65%~70%,胴體瘦肉率不高,皮、骨和花板油的比例較大,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較高。各類群之間略有差異,楓涇和梅山豬的皮所占比例較高,二花臉和米豬的脂肪較多。據上海市測定,宰前體重75kg的楓涇豬(20頭),胴體瘦肉占39.92%、脂肪占28.39%、皮占18.08%、骨占11.69%。
太湖豬保種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尤其是瘦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90年代以后,養豬生產者為了滿足市場對瘦肉的需求,大量引進國外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很高的生豬產品,如大約克夏、杜洛克、長白等瘦肉型公豬與純種太湖豬雜交,生產二元及三元雜交商品豬,乃至生產純種瘦肉型商品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大量引進國外品種對提高生豬生產水平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也直接導致純種太湖豬的數量也隨之減少,同時由于農戶引種時的混亂和無序等原因,太湖種豬的純粹性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這就直接導致了純種太湖豬的急劇下降。據南京農業大學趙言文等調查顯示:“由于市場對外來高產豬種的旺求,及品種改良工作的深人,地方豬種資源呈快速消亡態勢,目前,江蘇省四大地方豬種在散養農戶中已幾近絕跡。太湖豬中四個類群,即梅山豬、二花臉豬、楓徑豬稱橫徑豬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有的從幾萬頭減至數百頭乃至數十頭,特別是吳中區的橫徑豬和吳江的楓徑豬,目前僅有少量的母豬,公豬已經絕種,只有在蘇太豬育種中心尚保存少量楓徑豬。”長此下去,一方面將導致太湖豬品種混雜,另一方面數量將日趨減少,很有可能導致太湖豬地方品種滅絕。
眾所周知,地方畜禽品種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樣性的保護、開發利用直接關系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地方品種資源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性事業,需持續投人較多人力財力和物力,且短期內難以獲得經濟效益,而目前我國國家、省等各級財政用于地方品種保種的專項資金有限,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有些地方一度對太湖豬的保種工作重視不夠,因為保種直接經濟效益不高或暫時沒有效益,就在具體工作中消退了熱情和積極性。對于太湖豬品種資源在生物多樣性、調整養殖結構創建優勢產業、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人等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普遍認識不足。
目前,在太湖豬的育種目的上,還是以改良我國地方品種為主,對太湖豬地方品種的優點還不是非常重視甚至認識不足,由于普遍缺乏對地方豬種的持續系統選育,選育方向不能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產業化生產格局尚未形成,導致地方豬種在市場缺乏競爭力。保護與開發利用脫節,尚未建立以保種促開發、開發促保種的良性循環機制。太湖豬地方豬種資源的肉質、繁殖性能與適應性等優良特性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太湖豬保種的建議措施
1.建立保種場和基因庫,保護純種類群。
由于太湖豬地方原種流失嚴重,有的甚至瀕臨消失,各級主管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太湖豬品種資源的保存,對于已納人國家、省重點保護的太湖豬種,要撥出足夠的經費,下達給保種場,進行以活體豬群為主的保護。目前,建立太湖豬保種場和基因庫已成為保護太湖豬純種類群和繁殖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蘇州創建了太湖豬良種繁育基地,目的就是“不讓這種豬絕種”。2012年,該項目被列入農業部綜合開發項目,目前繁育基地的太湖豬中母豬從最開始的幾十頭擴大到現在的400頭,公豬也增加了一些。江蘇省農委等部門,不定期會向繁育基地撥款扶持。據了解,除了蘇州外,昆山、常熟和太倉,也相繼建成了太湖豬的保種基地,但規模都不大:目前,全省太湖豬的原種大概5000余頭。除江蘇省建成了占地180余畝的太湖豬育種中心外,上海市也建有三個太湖豬的保種場。具體操作如下:
(1) 劃定活體基因庫基地, 使基因庫有一個穩定的場所;
(2) 建立保護群, 防止品種、群體血緣混雜;
(3) 加強種豬生產性能測定、選育工作;
(4) 保持外界環境條件相對穩定, 防止基因突變。
2.開展繁殖性能、肉質等研究。
為了保持蘇太豬、太湖豬的優良基因不僅不退化,而且還不斷有所提高,應用分子遺傳標記及QTLs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進行地方品種資源的高繁殖力等研究,同時利用已建立的畜牧研究所實驗室,與有關科研單位合作進行太湖豬肉質分析、評定。
3.分子生物技術等在基因庫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分子生物學、動物繁殖學以及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的新成果問世,為動物遺傳資源的保存和利用創造了新途徑。可與有關院校合作,進行分子遺傳學冷凍保存配子和胚胎保存等研究,實施動物的易位保存,逐步探索出豬種資源保存的新途徑,同時降低豬種資源保存的成本。
4.保持基因庫建設人才隊伍穩定,培養科研梯隊。
由于基因庫建設是長期工程,因此將保持科研隊伍穩定,同時積極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形成科研梯隊,使基因庫建設得到可持續發展。
5.利用新媒體,加強太湖豬宣傳推廣工作。
太湖豬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影響,還應加強對太湖豬的宣傳推廣工作,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這一享有國寶美譽的珍貴地方豬種。現在社會已進人信息時代,除了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外,太湖豬的保種與養殖單位還可以利用網絡、微博等新媒體進一步加強太湖豬的宣傳與推廣,通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美食的來源于加工等專欄的設置,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