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陵,由明朝皇帝的十三個陵組成。

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被復辟的英宗趕下皇位的代宗朱祁鈺(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以外,共十三位,都是葬在這里的。方圓45公里的陵區內,可謂濃縮了整部明史的風云。
歷史其實并不高深,只是我們沒有看到他風趣的一面。關于十三陵,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這濃縮了整部明史的地方。
長陵(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
長陵的主人是永樂皇帝朱棣,他在篡了侄子的位后力排眾議把帝都從南京遷回了他的分封地——北京,也就是這位大手筆的主,敢開拓疆域、疏通運河、數下西洋(令鄭和)、編纂巨著(《永樂大典》)等,創造了一系列的豐功偉績。
但也不可否認,屠盡方孝孺和景清全族(瓜蔓抄)、因宮女魚氏偷情盛怒下活剮三千宮女等一干事件,證明這位爺也同樣不缺少殘忍嗜殺的一面。
在看到那陵寢中耗費了巨額銀兩的金絲楠木大殿(明時一兩銀子可購買400斤大米)時,真心深感肉疼不已,不光是為了那些銀子,更是為了無數在深山老林中喪命的工人。
現在進入長陵參觀,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祾恩殿后有一道據說是分割陰陽兩界的“欞星門”,導游們每帶著游客出來時,都會讓大家撲撲身上、跺跺腳,右腳跨過門檻時嚎一嗓子“我回來啦!”意為從陰間回歸了陽間,趕走晦氣。
所以,總是時不時地幾十把嗓子齊齊開工,用聲震屋瓦來形容毫不為過。不知這本意來此地安眠的永樂大帝,現在可還能睡一個安穩覺?
獻陵(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
里面埋葬的是朱棣的長子、仁宗皇帝朱高熾,這位皇帝人如其號,仁義寬和、體恤民情,雖然在位時間還不到一年,但是他提倡喪葬從簡(獻陵為十三陵中非常簡樸的一座),還是頗值得稱道的。
獻陵由于風水原因,分為前后兩個院落,中間隔一道玉案山。但是八卦的老百姓們當然不這么認為啦,非得說這位皇帝和父親永樂皇帝朱棣的一位妃子有一腿,這玉案山,不就是一遮羞山么?嘿嘿,個中乾坤,不足為外人道也。
現在的獻陵雖參觀不得,但是院落前祾恩殿的遺址還是可以看到的,可做一觀。殿后的玉案山,更是鳥瞰獻陵全貌的極佳地點。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
提起這座陵寢中的主人宣宗皇帝,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青花瓷瓶底最常見的那些“大明宣德年間”銘文,后查資料才知道,明代的青花瓷,果然鼎盛于這一時期。
雖然這位皇帝一生恭儉依舊、勵精圖治,但是依然采取了始自明初的后妃殉葬制,可謂殘忍。
如今的景陵,規制雖小,卻處處透著精致和雅意,嘉靖年給立的那塊雙龍戲珠的御路石雕,神采依舊。
裕陵(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裕陵埋葬的是明英宗皇帝,說起這位皇帝,就有點悲催了,土木堡之變被蒙古瓦剌大軍俘虜,當了一年的“北漂”(此北漂非彼北漂),好不容易還朝了,還被自己的弟弟——景泰帝軟禁了7年,苦心復辟后,清算冤殺了景泰帝舊臣于謙。
總之,他在政績上沒什么建樹,際遇方面卻是夠拍一部戰爭+苦情+宮斗+諜戰+狗血的長篇連續劇了。
不過,值得贊許的是,明初傳下來的后妃殉葬制度,是終止于他之手,避免了不少無辜性命的枉死。
裕陵的祾恩殿在民國年間遭到毀滅,地上散落著從明樓上拆下來的老木料,盡管看上去粗壯結實,但用手輕輕一掰,殘朽的木屑就紛紛掉落,就好像早已湮沒在浩如煙海史料中的那些明朝故事……
茂陵(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
茂陵主人憲宗皇帝為英宗的兒子,在老爹被叔叔囚禁的日子里,本應貴為皇子的他也跟著受了不少苦。
提起憲宗,總是讓人想起比他大19歲的那位寵妃——萬貴妃。在憲宗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她始終不離不棄,相伴左右,這也是她能專寵后宮,甚至害得憲宗差點絕后,也依然榮耀無限的原因。
登基初時,他還算勵精圖治和體恤民情,到后來不知道是不是惰性來了,好方術,寵幸佞臣(汪直、梁芳等人),也間接造就了“紙糊三閣老”和“泥塑六尚書”,搞得朝廷烏煙瘴氣。
如今茂陵內的憲宗皇帝有三位皇后(孝貞純皇后王氏、孝穆皇后紀氏、孝惠皇后邵氏)的陪伴,想來也不寂寞,但是他最深愛的萬貴妃,因為身份不夠,就入不了帝陵了,被葬在了茂陵西南的蘇山下,二人只能隔著山水,遙遙相望。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
泰陵的主人孝宗皇帝是憲宗第三子。長子母為萬貴妃,生下不久后夭折;第二子悼恭太子遭萬貴妃毒手。
說起這位皇上,可算是明朝那些不正經皇帝中難得的明君,締造了有名的“弘治中興”。
他兒時經歷很坎坷,是在宮女太監的保護下才存活下來的(母親紀氏在憲宗認回他后立即遭毒手),可謂見夠了宮廷斗爭的血腥和殘忍,想來他一生只一位皇后,恐怕跟這也脫不了原因。
泰陵在修造時傳說金井曾滲水,這要追究起來可是殺頭的大罪!一干相關人等欺上瞞下,總算是瞞天過海了。可憐了一代明君孝宗皇帝和張皇后,恐怕是已經在滿是水的地宮里,泡了幾百年了……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
這位武宗正德皇帝是明朝皇族中的一枚奇葩,尚武、愛玩,可謂明皇朝的“瀟灑帝”。有人認為他荒淫無道、貪圖享樂,也有人認為他自由奔放、平易近人,眾說紛紜中,一個活生生的正德皇帝剪影就勾勒了出來。
不可否認,建豹房、寵八虎是武宗帝王生涯的污點。他雖性放蕩不羈,但是其實內心中一直盼著能像太祖、成祖那樣建立不世之功;他雖行事荒唐,卻彈指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叛亂(主要由王陽明平,但功勞也是他的了);雖貪圖享樂,卻在佛學方面造詣頗深,甚至通曉梵文。
我們見到了一個多面化的正德皇帝,但看到的卻不是一個完整的正德皇帝。
明朝的皇帝壽命大多不長,武宗正德也是如此,僅活了31歲就駕鶴西去了,死后就葬在這康陵之中。
如今與康陵有關的詞語中,最有意思的要數“康陵村正德春餅宴”,據說是當年因為正德皇帝兒時貪玩顧不上吃飯,太監為了哄他吃飯,就用餅卷菜遞給抽陀螺的皇帝,由此產生的皇帝快餐,量大份足,回味無窮。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
提起世宗皇帝,可能很多人不太曉得,其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他因好方術,用年輕宮女的身體煉藥,也導致他成了大明王朝頭一位逼得宮女集體謀殺他的皇帝(謀殺未果,參與的宮女俱被梟首凌遲,牽連甚廣),可見其暴戾殘忍的程度。
世宗嘉靖皇帝死后葬于永陵。由于那時候國庫較為充盈,加上嘉靖皇帝荒淫奢侈,使他的永陵成為了十三陵中僅次于長陵的第二大規模帝王陵寢。
永陵的明樓為磚頂結構,所以今天看來保存依然非常完好,御路石雕上的龍鳳紋飾栩栩如生,像是在向人們講述著這位“不靠譜皇上”的傳奇故事。
昭陵(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
要不說明朝的皇上比較悲催呢,這昭陵的主人穆宗皇帝僅當政6年就掛了。他少時不得寵,登基后又逢內憂外患,幸得一干重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才產生了一些超前的成就,經濟、軍事等方面一改世宗末年的頹敗。奈何沉迷媚藥,早早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終于沒抗住閻王爺的召喚。
現在的昭陵是對外開放的景點,是十三座皇陵中復建最為完整的,可以見到明時皇陵內完整的規制建筑,是參觀明朝陵寢文化比較好的地方。
定陵(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歷)
定陵的主人萬歷皇帝是明朝當政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那位二十多年沒上朝的甩手皇上。另外能發現,他很舍得給自己花錢,這從他的陵寢就能看出來,規模宏大,設計嚴謹。
傳說萬歷皇帝生前很滿意自己的“地下居所”,陵寢剛落成時還端著壺小酒,在這玄宮中自酌自飲,喝了個盡興。然而,誰也沒想到四百年后,他和他兩位皇后的尸首,會被從棺材里拖出來直接送去見火德星君了。現在再去定陵地宮參觀,也只能看到復制的棺槨,紅得分外刺眼。這些仿制品自然并無故事,但也只能在如今嘈雜的地宮中,茫然地接受千萬游客獵奇的目光。
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
如果你認為在位僅10個月的仁宗皇帝是明朝在位最短的,那你可就錯了。還有一位更悲劇的主,就是這位光宗皇帝,兒時不受萬歷帝喜歡,熬了39年好不容易登上了皇帝寶座,可在位還差一天就滿一個月的時候,卻一命嗚呼了。
但是,這位皇上也極富傳奇色彩,晚明三大懸案都跟他有關(移宮案、紅丸案、梃擊案),也是夠倒霉的。
由于在位時間太短,加之國庫空虛,實在無力修建陵寢,于是就將景泰帝廢棄的陵寢改建為慶陵。
話說慶陵最有意思的就是那里的排水系統,可謂“不走尋常路”,數百年后的現在當然已經是干涸了,聽說有不少驢友組隊下到排水道中探險徒步,想必那陰森的環境還是挺刺激的。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
若從當皇帝來說,這位天啟皇帝無疑是昏庸無能的;但是若論藝術細胞,那真是難找的能工巧匠。史料載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甚至自制的家具令人嘆服不已。怎么著?要是擱現代,這位皇爺絕對是一優秀的設計師,只可惜這絕佳的天賦發揮錯了地方。
天啟皇帝駕崩時只有23歲,現在來說也就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正是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可是這位熹宗皇帝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縱觀他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聵,但也不過是一個欠教育的頑童的行徑,并非罪大惡極之人,只可惜,在大廈將傾的明末,讓他錯生在了帝王家。
思陵(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
若論明朝皇帝悲催排行榜,崇禎帝認了第二,怕是難有人敢認第一。登基初始勵精圖治,奈何明王朝氣數已盡,尤其是在殺了袁崇煥后,無論如何都已是回天乏術了,最后眼睜睜地看著江山葬于己手,枉死在了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
話說崇禎皇帝那位有名的女兒——長平公主,可沒有金庸筆下修習了絕世武功的獨臂師太那命,而是在清軍入關的第二年,就在哀怨中郁郁而逝了。
崇禎死后,還是順治給他下的葬。現在的思陵,處處透著凄惶和蒼涼(規模很小,原為崇禎田貴妃墓)。思陵的南側,就是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的墓,這位忠君殉主的太監,在死后,依然默默地似隱于無形,跟隨在崇禎帝的身邊。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