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實生活中,婦女常指有孩子的女性。而在司法解釋中定義14歲以上的女性稱為婦女,未滿14歲的男女稱為兒童。
刑法中對婦女的規(guī)定是已滿十四周歲的女性(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關于兒童的年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1984年3月31日《關于當前辦理拐賣人口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認為“關于嬰兒、幼兒、兒童的年齡劃分,應以不滿一歲的為嬰兒,一歲以上不滿六歲的為幼兒,六歲以上不滿十四歲的為兒童。”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這篇文章,來自社會學博士生、女權(quán)主義者“老晴表妹”。
三月八日是“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她緣起于一個世紀前,全球范圍的第一次女權(quán)運動。彼時,婦女爭取選舉權(quán)運動和勞工運動,在世界各地風起云涌。
1908年3月8日,美國紐約,上萬名婦女走上街頭,爭取投票權(quán),抗議血汗工廠和童工問題,呼吁提高勞工福利。
1908年3月8日,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quán)等,并喊出了象征經(jīng)濟保障和生活質(zhì)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號。
回望歷史,中國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最早開始慶祝三八、并把它設定為法定假日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所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是近半個世紀來女權(quán)運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中國至今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婦女就業(yè)率和在發(fā)展中國家最值得自豪的女性識字率……
但在今天的中國,“三八”節(jié),這個勞動婦女創(chuàng)造、傳承的百年紀念,這個本應該作為女性發(fā)聲、活動、探討性別不公問題的日子,卻好像被喬裝打扮成了另一幅模樣。
從什么時候開始,“三八”節(jié)淪為了和“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一樣純粹商家促銷的好機會?大大小小的網(wǎng)站,熙熙攘攘的商場,各種“專為女性打造”的商品櫛次鱗比:纖體、美白、淡斑、激光脫毛、微創(chuàng)整形,各種名款品牌折上折……女人在消費的“自由王國”里做著“自己的主人”,她們是心甘情愿的,“愛她就給她買哈根達斯”。
——哦,三八節(jié),是一個“愛”的節(jié)日呢。
從什么時候開始,“三八”節(jié)前有了“三七”女生節(jié)(借“一‘日’之后成婦女”之意)。各大院校的男生,以院系、社團為單位,別出心裁地掛起各種橫幅,向女生們“示好”或者表達“愛慕”。
但這些橫幅,罕有祝愿女生“學業(yè)精進、事業(yè)有成”的,而是聚焦在單一的婚戀關系中,充斥著不自知的男權(quán)話語,把性騷擾當有趣,把對女性的客體化當尊重。
2016年的口號比上一年更加露骨——
“你的引力 波太大,我們hold不住”
“小李子都拿奧斯卡,你們怎么還不嫁”
“女生節(jié),晚歸要放開,不歸要張開”
“春風十里,不如睡你”
“社人女神,為國造人;全面二孩,共創(chuàng)未來”
……
我開始慶幸,自己在大學讀本科的時候,情況還不至于如此糟糕。雖說那時候?qū)W校提供的所有課程,沒有一門給我女權(quán)意識,但我本能地覺得,性別刻板印象會嚴重束縛我作為大寫的“人”的多樣性和更多潛能的發(fā)揮。是的,我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我可以豪放、可以文靜、可以為鉆研課題幾天不打扮,也可以擲地有聲地參與討論任何公眾事務。我有權(quán)在男人面前,不賣萌、不撒嬌、不受騷擾。
而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卻在變得越來越狹隘,越來越讓人窒息。“女生”要與“婦女”區(qū)別開來,因為她們是少女與成熟女人之間的過度階段,還未從屬于某個男人,作為性的對象,鮮嫩水靈,尚待開發(fā),值得去激烈爭奪一番。那些貌似“仰慕”、“諂媚”的對“女生”的討好后面,是認為女性在大學這個階段,還享有“性的優(yōu)勢”,一旦步入成年,結(jié)婚生子,就失去了魅力和價值,淪為“婦女”。“婦女”這個詞,透著一股陳腐,一種灶臺前后蓬頭垢面的絕望,一種廣場舞煽動的粗鄙。
在被發(fā)明出的“女生節(jié)”里,在鋪天蓋地的矮化女大學生、本質(zhì)化女性氣質(zhì)的橫幅里,女人被發(fā)明出了一種有保質(zhì)期的“幼齒性”。你最好順桿爬地賣萌,發(fā)嗲,無論你相當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工程師。假如你不抓住這個時期,過了保鮮期,那你就和“婦女們”一起被拋入了社會的另一個階層。
而當《奇葩說》節(jié)目中的范湉湉公然說出不過“三八”的理由,是認為(高大上的)自己怎么可能和“肥皂、洗潔精這樣的東西有關系”,其言下之意,是在這個時代,女人彰顯自己社會地位和價值的前提條件,就是千方百計地和勞動剝離,和消費掛鉤——打扮的光鮮亮麗站在鎂光燈下,才可以抵御對女性年齡的歧視。

事實上,令人避之不及的“勞動婦女”和高高在上的“女生、女神”,只是相同男權(quán)治理術(shù)的一體兩面。這背后的邏輯就是:女人最大的價值,是作為男性欲望客體的性價值,這一價值只能通過直接的婚戀、生育和間接的照料、服務勞動表現(xiàn)出來。除此之外,女人的一切智慧、幽默、魄力、見識,都是附加的,而且如果“過了頭”,還會在婚戀的市場上“減分”。而無論被分在哪一層,女人都更容易被認為是無腦的、沒事業(yè)心的,愛“買買買”的,天生嬌氣的、愛打扮愛花錢的,看看韓劇就能任性的,不擅長理科思維的,情緒化的,喜歡談論“雞毛蒜皮”的小事的,愛嫉妒的,小心眼的,等等,等等。
被男權(quán)治理術(shù)劃分為兩個“階級”的女性,貌似面對著不同的社會現(xiàn)實,其中強勢的一方,看不起弱勢的一方,成全了“劃分而治”的詭計。然而,只要這種治理術(shù)一天不被打破,女人就一天不能首先被看做一個“大寫的人”,她的價值就首先要以直接、間接的“性與生育”的度量衡來評估。這阻礙了每個女人充分發(fā)揮她作為一個全面的人的潛能,是全體女人的悲劇。

高校的男同學們、老師們,貼出明顯有性暗示(或明示)的條幅,把女性當做性客體——是騷擾,請不要為你們的集體性騷擾找任何借口。理工科班級男女比失調(diào)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從小學就不斷重復地告訴女生:
“你不適合學理科”
“你現(xiàn)在學習好是因為發(fā)育早,到高中就不行了”
“你學了理工科出來也找不到工作,你看哪個科學家是女的”?
……
當某些教育工作者“痛心疾首”地說呼吁“救救男孩”、“一些語言、師范專業(yè)全班都是女生、這不正常”的時候,為什么從來沒有誰為“消失的女科學家們”吶喊呼號?
在一個認為做家務、帶小孩是女人的職責、女人不擅長學理工科的社會,中國女人以“第一個諾貝爾獎”,給出了自己的告白;而我們的高校,卻以年復一年、不斷秀下限的集體性騷擾,作為“回饋”。
中國1922年就開始過三八,1949年就把它規(guī)定成法定假期。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卻把三八節(jié)前日,過成了矮化女人的節(jié)日。

全國各大高校的婦女同胞們,舉起我們自己的橫幅,表達我們自己的心聲,別再被男生騷擾,別再被他者代言。我們的人生豐富多彩,我們的潛能不可限量。我們何止半邊天,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