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是國醫節。
1929年,曾經掀起過一次廢止中醫的運動,中醫界在3月17日聯合起來保衛中醫,后來將這一天定為國醫節。
中醫與西醫之爭由來已久。對中醫中藥的質疑主要在于不良反應、禁忌都寫的是“尚不明確”,而西藥則需要做嚴格的雙盲測試。
中醫講究經絡
3月17日是國醫節。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節日。其實,在中醫歷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1929年的今天,為了保衛中醫,中國的中醫從業者們聯合起來發起抗爭。為了紀念這次運動,特意設立了這么一個國醫節。
說起國醫,我們知道中國畫被稱為國畫,武術被稱為國術,京劇被稱為國劇,這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那么國醫呢,自然就是傳統中醫了。
可是堂堂國醫,怎么到了需要保衛的地步?難道有人反對嗎?
傳統繪畫中的中醫診療
當年,正值西學東漸、西方現代科學全面進入中國的這段時期,完全不能相容的西醫與中醫的沖突自然在所難免。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被稱為《廢止中醫案》事件。1929年3月17日,為了抵制這一提案,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并發起請愿活動。最終,在中醫界代表的抗爭下,國民政府通過的提案有所緩和。
當年抗議廢止中醫案的請愿代表
那么,國民政府為什么要廢止中醫?難道中醫的藥方有害?
當時,正是中國人面對西方現代科技包括現代醫學全面傳入的時代。一部分國人反思,中國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為不講科學。而中醫原始、落后,所講的人體經絡,在現代科學層面完全沒有證據支持。西醫提倡解剖,用骨骼、神經、血液系統來解釋人體機理,中醫則用完全不同的陰陽五行六氣臟腑經脈,在科學看來純屬無稽之談。
在北洋政府時代,就曾經廢止中醫學校。到了國民政府,則開始討論廢止中醫。用當時輿論中流傳的一句話來講:用中醫來治療,無異于用刀劍擋坦克車。
當時的文化界也掀起一股反中醫的潮流。魯迅就曾說過,中醫無外乎就是有意或無意的騙人。
用于標注經絡穴位的銅人
那么中醫到底科不科學?
我們來了一個角色大扮演。兩位主播扮演古代中醫急救隊。面對路邊需要急救的病人,先是用頭發燒灰,因為在中藥里頭發灰是一味藥,可以止血。接下來剪下丁主播的指甲,這叫人蛻,專治腹脹。還是不行?那丁主播又撒了泡尿,這是童子尿,可以去火退熱。尿先別倒,擱一會兒,等有了結晶,這又是一味藥,叫做秋白霜,可以退火。最后,又來了一泡大便,中藥稱為人糞,乃是解毒佳品。
扮演里的這些東西是不是有療效?好像不太科學?但這么多年,類似這樣的中藥確實一直在用著。
中藥里有很多奇特的藥材
那么中醫一點都不好?我們平常見到的推拿、拔罐、刮痧也不好?其實丁主播就經常捏脊,也就是刮痧。丁丁媽媽一覺得丁主播上火了,就來給捏個脊。其實,這里的“上火”也是一個中醫概念。
那刮痧到底有用嗎?用科學觀點來看,刮痧過程中對表面皮膚的強烈摩擦,會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我們看到皮膚發紅,甚至還會呈現紫黑色,其實都是血管破裂淤血所致。這種損傷嚴重時,會導致腎小管堵塞,所以刮痧也要慎重。那么刮痧是如何去火的?科學解釋是,通過皮膚強烈刺激、血管破損失血會促進血液循環,人體免疫機制被激發,從而去除病痛。
在電影《刮痧》中,來自中國的爺爺給美國孫子刮痧,皮膚的淤青被老師發現報警。在對未成年人保護極其嚴苛的美國,最終一家人對簿法庭。中醫治病救人的手段,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了對孩子的傷害和虐待。
電影《刮痧》劇照
現代人為什么不信任中醫?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藥的“尚不明確”。有一項調查表明,66.9%的中藥的不良反應、禁忌這兩欄沒有標注,或標注成“尚不明確”。我們可以隨手拿起一款中藥包裝,來驗證一下這個比例。
在講求科學的西藥領域,必須實行雙盲測試。也就是說,服藥對象不能知道吃什么藥,發放藥物的人也不能知道發什么藥。通過這種雙盲測試,可以消除服藥對象的心理影響,也可以避免發藥的人可能出現的引導作用。
國際醫藥行業的藥品都以通過FDA也就是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雙盲測試作為自身產品質量的最高保證。根據媒體報道,復方丹參滴丸是唯一通過FDA雙盲測試的中藥。
那么為什么中藥不愿參加雙盲測試?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不要用西方醫學的東西來要求中國醫學。
國際醫藥行業以獲得FDA認證作為產品質量的保證
可是中藥不做雙盲測試,不良反應和禁忌都不明確,人們不敢吃啊。
要知道最早西醫也不像現在這樣講求科學的。中世紀的黑暗療法一點兒都不比傳統中醫先進。即使在近代,美國國父華盛頓就因為西醫的放血療法不幸離世,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咽喉炎,結果被醫生使用放血療法,失血過多。
中世紀西醫的黑暗療法
中西醫結合的工作其實一直都在做,現在很多中成藥的包裝上就載明了,發揮主要療效的是西藥成分。真要保護中醫,就要從雙盲測試做起,讓中藥做出適應現代世界的調整。
什么時候中醫不需要保護了,這才真正是我們的國醫。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