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調查顯示,在互聯網世界中長大的90后,更注重自我,更寬容,也更宅,據說他們有一個特點是“逗比”。
“逗比”的形成,是典型的網絡詞語進化樣本。這個詞是“挺逗的二逼”的縮寫改編版,原有些貶抑、責罵的意思。但正如很多流行詞在網絡中會不斷地改變詞性一樣,這個詞在網絡虛擬世界的廣泛使用中漸漸地變得中性起來。用在熟悉的朋友中,“逗比”這個詞有親切、親昵、親近的意味,用在陌生人身上,有時僅是一個感嘆,也切割了“呵呵”的一部分功能。
觀察這個詞的“進化”,會發現與中國特有的網情有密切關系。網絡看似廣闊無邊,自由自在,實際有各種限定,各種障礙。所有網站都有“過濾詞”,這使得某些詞語不能出現,不會被搜索引擎找到,或即使被找到也不能顯示。“過濾詞”的數量和具體詞語的增刪也一直在微妙地變化中。有些網站的過濾詞設定過分謹慎,會導致一句話說起來很困難,一篇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落。這種敏感,同樣會造成網絡社區中交流的不便,于是人們發明了新的方法:其一是使用縮略詞,其二是采用表情符號,其三是改造一些需要用但可能“被敏感”的詞。
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們在微博微信上常常用各種怪符號來表達,看起來比韓語還難懂。有些句子明明都是漢字,卻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很像不懂日語的人在看日語。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網絡中,已經形成了帶圈子性質的“黑話”和“切口”,而具有排他性的緣故。任何語言,包括地方方言,都是一種特殊的“黑話”,用術語來說是“俗語”。特殊的表達方式會讓某個文化圈、社區圈的人立即就能找到彼此熟悉的感覺,同時,這些特殊詞語會很有效、極迅速地發現“陌生人”。所以,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說,“俗語”是區分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重要標志。
為什么說“逗比”這個詞是典型的改造進化呢?因為“挺逗的二逼”中有敏感詞。“逼”這個詞原本只是一個情態動詞,但在這里其原義已被大大削弱而陌生化了,人們取其音而轉其意。因社會習慣和禁忌的作用,人們一直避免使用指女性生殖器的那個字,怕觸碰紅線,也覺得較為低俗,因此改用了上述詞。這個詞的廣泛使用,漸漸地修改了人們的潛意識,一般人的直接反應,都是誤以為這個詞就是被代指的那個本源詞(獲得了那個詞的一切詞性),其身世很悲慘地被“低俗化”了,并一定程度地成了過濾詞。這也造成了“逼迫”“逼近”“緊逼”這些詞的被誤傷,可見網絡語言環境有多么怪異。
“比”是“逼”的同音字,以同音字替代來避免把前位字隱含的不良信息帶進來,規避敏感或者提升詞語原有的品格,是網絡用語文化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模式。這種運用,早先是用來避免網絡過濾詞的,后來也有些自律和道德要求在內。
因此,“逗比”就改頭換面,西裝革履,正式地溜達在網絡大道上了,與同樣洗白了身份,而讓普通人不再敏感的一些流行詞如“屌絲”這樣的,一起成為新語態。這樣的結果,讓一些語言學者憂心忡忡,擔心得很。但社會語言的流行如無所不在的水流,很難被原有的規則框住。語言并不僅僅是表面的語詞,深層中,隱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心理信息。流行詞更是如此。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