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張國榮在告別演唱會上說——
“你們會不會很快就忘記我?”
臺下一片尖叫……
“吶,我不是一個自私的人,如果有一天你們的朋友問起你們,八十年代有哪些歌手,你們隨便提下我的名字我就知足了!”
2003年,張國榮什么話也沒說,就一個人悄悄地走了。走的方式,卻是從高樓一躍而下,令人慘痛,驚愕,惋惜,不舍。
今天,“哥哥”已經去世18年,很多人在紀念他的同時,也在猜測他真正的死因,為什么好端端地非要自殺尋死呢?
我是煙火,不能久存于人間
好好活著不好嗎?
我覺得張國榮的死因有3個,而且個個都是致人死地。
一、家庭出身復雜,感受不到父母之愛,“心冷”絕望
父親張活海,是香港“洋服大王”,著名導演希區柯克,國際影星馬龍·白蘭度、威廉·荷頓等好萊塢巨星,都是他的忠實客戶。
張活海除了娶正室潘玉瑤外,同時還納了兩個小妾。
家里共有10個孩子,張國榮排行第十,被稱為“十仔”。
張國榮一家人,眼神膽怯者為張國榮
生在這樣的大家庭里,本身已經很復雜了,偏偏父母還感情不好,一年到頭除了節假日,父親基本不回家,平時都住在兩個小妾那里。
或者就住在常年包房的香港最豪華的半島酒店,更方便約會各界名媛淑女。
張國榮曾和朋友說,他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都沒超過5天。
因為孩子較多,所以都被父母分給傭人帶去在外面住。
張國榮便分配給老傭人六姐一手帶,搞得張國榮對這位傭人,不知是該當媽,還是該當姐,或者該當傭人(對待)。
從小就沒有建立起親情感,依戀感,安全感,以及歸屬感。
張國榮,和帶大他的傭人六姐
但有一個事實,卻真實存在。
那就是張國榮從小對自己的父親已沒有什么感情。而母親和他和兄弟姐妹們,也同樣有很多隔閡,誰也懶得理誰。
如果實在無法避免,講起話來就和陌生人一樣,彼此瞎客氣。
回憶童年,張國榮總是痛苦地搖搖頭,冰冷地說——
“沒有什么值得我去記憶,沒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戀。”
而哥哥姐姐們又比自己大很多,根本就玩不到一塊,更何況大家都處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難免會明哲保身,自顧不暇。
誰還會有心去多看一眼怯生生,可憐巴巴想要人愛的張國榮。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張國榮只能自學——如何一個人悄悄長大。
幼年的孤單和寂寞還有無助,讓張國榮的內心對這個毫無溫暖的家,從小就充滿了失望和憤懣。
此外,還有一個天大的笑話。
張國榮從小就被人稱為“榮少”,家里有錢,而他成年后,卻要四處奔波,自己賺錢。
因為在他心里,認定那些是父母的錢,不是他的錢。父母的錢,和他沒有半毛錢關系。
在沒進入娛樂圈之前,張國榮經歷了英國留學,半路又被父親召回,不愿子承父業,只得什么活都干,搬運工,賣服裝,做中介,只為能混口飯吃。
因為,在他心里,從來沒有那個“家”,也從來沒有自己的一個“家”。
更不愿意接受那個“家”,所謂的“幫助”。
而他后來之所以選擇娛樂圈,也是要走一條和那個“家”,和他內心里瞧不起的父親,截然不同的一條不歸路。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曾說張國榮——
“國榮人靚兼性格靚,他性格靚在他真,他是一個好真的人。但他有話講盡,由心到口,無濾嘴的。”
這樣的“真人”,很容易就在付出真心的同時,被他人的“涼薄”所傷(得遍體鱗傷)。
從小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人世間的第一份溫暖,長大后進入社會,便會更加覺得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不免看透一切。
所以,他特別對人好,也想對人好。
后來,甚至超過了常理,常情。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心里沒有感受過人情溫暖,所以出現兩個極端,一是敏感,二是脆弱。
因為敏感,所以隨時能夠發現別人的渴望。那種渴求被人溫暖的心情一旦流露,他就能迅速捕捉,便會不由自主想去幫人。
別人一句感謝,就讓他覺得溫暖,覺得滿足。
因為脆弱,所以隨時見不得別人受欺負,受傷害。自己就時時刻刻都想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俠客,而又從來不管自己能力夠不夠,錢包鼓不鼓。
只要是有人需要,他就會傾囊相助,不計后果。
別人一臉滿足,他便跟著滿足;別人一身輕松,他便跟著輕松。
幫助別人,仿佛成了他的人生唯一追求。
他幫古天樂,幫古巨基。
兩人先后被媒體“挖掘”,就因為他的一句話,從而有了廣闊的戲路和前程。
他幫張衛健,總是鼓勵他好好唱,堅持下去。終于,張衛健斬獲“第3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在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
他幫趙文卓,他幫王杰,他幫王力宏,他幫張學友,他幫……
王力宏說“哥哥是我的啟蒙老師。”
他剛到中國香港不適應那里的生活,哥哥對他說——
“你一個人從美國來誰都不認識,也沒有家人在這里,以后在這里我就是你家人。”
張學友說,“哥哥對后輩和同輩都非常關照,我視他為偶像和導師。”
張曼玉,鐘楚紅,袁詠儀、梅艷芳、陳奕迅等人,都是被“哥哥”談過心的人。
林青霞就說,在香港演藝圈,像張國榮這么重情義的人不多。
當年,王祖賢拍攝《倩女幽魂》,不懂得怎么演戲。張國榮一點都不嫌棄,反而耐心地一遍遍演給她看,一次次安慰她,給她不停打氣。
王祖賢于是叫他“哥哥”。
以致于張國榮后來說,他不喜歡別人叫他Leslie或張國榮,他喜歡大家叫他哥哥,因為這樣有親人的感覺。
從小沒有嘗過被家人的“照顧”,長大后就想拼命地“照顧”別人。別人一聲“哥哥”,他便心頭一熱,傾盡所有。
一個人,對自己溫柔,是個性;對每一個人都溫柔,是善良。
他永遠都是一個用真心保護他人的人。
但可惜,世界比他想象的要殘酷,要絕情。以至于他越來越感覺無力。他沒有家,沒有親情,不知道從哪里去汲取力量。
他照顧好了身邊所有的人,卻唯獨忘記照顧身邊的自己。
二、凡事極端,苛求完美,見不得半點瑕疵,“不容”人間
從他唱歌,演戲,做人,都可以看出他在這方面的“苛刻”表現(與眾不同)。
1977年,21歲的他,去參加香港電視臺舉辦的“業余歌手大賽”。表面上一副云淡風輕無所謂的樣子,心里暗暗想的卻是要拿第一名。
結果,賽到最后,他卻只得第二名,讓他下不來臺,顏面盡失,心里倍感失落。
他興沖沖地錄制好第一張唱片,結果,連路邊的小販一塊錢一張,都賣不出去。
他第一次公演,興奮地把帽子扔到臺下,想和觀眾互動。結果帽子扔下去,又被扔回來。同時還有哄堂的大笑和無盡的嘲諷與謾罵。
張國榮只能撿起帽子,強作鎮定,卻痛在心里,依舊還要面帶笑容,努力唱完整首歌。
回到家,面對空蕩蕩的屋子,他終于再也忍不住,倒地大哭一場。他不甘心,他一邊哭一邊發誓——
“要讓全香港的人都認可自己。”
后來,他真的做到了,可是也付出了比別人更慘的代價。面對漫漫人生,那些其實只是虛名而已。但他,卻對這些看得很重。
他說自己喜歡當演員,是因為貓有九條命,而演員比貓還多一條命。這樣,他們就體驗了不同的人生,活了別人一輩子也活不到的人生。
所以,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他其實已經看透人生,一生無非就是哭了,笑了,痛了,累了,煩了,就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沒有盡頭,而只有死,似乎才可以讓人永遠休息。
他的成名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影帝的《阿飛正傳》,其實演得就是他的“真實人生”。
英俊不凡的旭仔阿飛(張國榮飾),從未見過生母,自小由養母養大,因此長大后他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女人都冷酷無情。
放蕩不羈的他先后與南華體育會售票員蘇麗珍(張曼玉飾)和舞女咪咪(劉嘉玲飾)同居,但后來又相繼拋棄了她們。
他演的旭仔,孤傲、叛逆,像一只無腳鳥,只能不停地飛啊飛,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演得何嘗不是他自己啊。
還有《春光乍泄》的何寶榮,《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從《英雄本色》到《倩女幽魂》,從《胭脂扣》到《東邪西毒》,每一場戲,都因為有他而變得與眾不同。
他說,一個演員就是要雌雄同體,千變萬化。
所以,他的行為,總讓人覺得他是個“神經病”。比如,他演《霸王別姬》,就入戲太深,不能自拔,傷了自己。
張豐毅就說他,整天神神叨叨的,沒人敢接近他。
陳凱歌找他拍《霸王別姬》,他起先什么也沒說,就拿起劇本默默地看起來,一邊看一邊抽著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了。
幾個小時后,他突然站起身,對陳凱歌說——
“我就是程蝶衣。”
他太快融入,卻太慢出來。所以,中毒很深,無人能治。
《霸王別姬》開拍前,陳凱歌為他找了戲曲演員做替身,替他演那些專業的戲曲(表演)。
他卻拒絕了,他說——
“自己就是程蝶衣,程蝶衣會的,自己就應該會。”
然后,他自費拉著戲曲老師學起了京劇,身,眼,形,法,步,坐,念,唱,打,一點點一滴滴,都從零學起。
其中一場戲,段小樓邊脫戲服,邊和程蝶衣討論怎么去演戲。
就在這個時候,張國榮(程蝶衣)突然從背后抱住了段小樓。他把手一點一點往上挪。
張豐毅說:“張國榮的手一搭上他的腰,他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他甚至都不敢動,也不敢呼吸了。張國榮的一個眼神,他便汗毛直立。
程蝶衣犯煙癮那場戲,陳凱歌本已通過,可張國榮卻說情緒不對,要求重拍。
陳凱歌無奈,只好再次開機,張國榮便瘋起來,手中的棍子打在鏡框上,玻璃瞬間便削去他手上的一塊肉,他卻渾然不知,依舊瘋著,演著。
看著如此“瘋魔”的張國榮,陳凱歌感嘆道:“真是人戲不分啊!”
張國榮就是靠這股子“不瘋魔不成活”的勁兒,演活了《霸王別姬》,演活了程蝶衣。
正如陳凱歌所說,沒有張國榮,也就沒有《霸王別姬》。
可惜,現在有了經典《霸王別姬》,卻永遠沒了鮮活的張國榮。
他這樣一個戲癡,也許只能活在戲中,人間容不得他。
三、沒結婚,沒家庭沒孩子,無法醫治童年創傷,”薄涼”無情
張國榮這么帥這么優秀的男人,居然一直都沒結婚,也沒留下一個孩子。幾次戀愛,都無疾而終,不能不說是一樁人間憾事。
從最初的毛毛,到米雪之妹雪梨,再到倪詩蓓,以及楊受成之女楊諾思,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就算后來,遇到唐鶴德,但卻只能偷偷摸摸,還是不能公開“見得人”。香港雖然開放,但也依然很難相容“同性戀”的存在。
其實,張國榮談戀愛很早,幼兒園就不說了,小學也不說。就說在上中學時,張國榮就開始喜歡女生了。
當時班上有一個女生,人長得很漂亮,還喜歡打球。于是,張國榮就找各種方法,經常約她一起打球。
青春年華,蹦蹦跳跳,釋放著身體里的荷爾蒙,卻從不談起未來。
多年后,張國榮說:“這女孩在我生命很重要了,可以算得上是我的初戀。”
張國榮出道后,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女朋友,當屬毛毛,毛舜筠。
那時,哥哥20歲,毛毛17歲。兩人一起拍宣傳片,手牽著手,張國榮就跟毛舜筠說笑:——
“我做你男朋友好嗎?”
毛毛也大方,就說:“好呀!”
可惜,毛舜筠對誰都會這樣說,所以,她有很多男朋友,這就苦了專一的張國榮。
張國榮曾和朋友說起心中的毛毛——
“她好動,有點肥,事業心很重,這點跟我很相似。我已經帶過她回家,介紹她跟我的家人認識。我姊姊結婚,她也來參加婚禮。我們是很認真的。”
然而,命運無情,造化弄人。
不管張國榮如何認真,如何渴望,毛毛還是依然故我,一心玩耍。春風不解柳條意,愛情來得不是時候。最終,兩人還是走上了分岔路。
張國榮曾對毛毛鄭重求婚,沒想到卻嚇壞了年齡還小的毛毛。
多年后,張國榮苦笑著說——
“如果當年毛毛愿意嫁給我,我的一生可能就此改變。”
可惜,人生永遠沒有如果。
毛毛之后,便是雪梨。
23歲的張國榮,遇到了16歲的雪梨。還是未成年,比毛毛都小,也是貪玩。但張國榮還是 不由自主愛上活潑可愛的雪梨。
為了能夠正式地拍拖,還煞有介事去問了雪梨的姐姐,“前輩”米雪。
在征得米雪同意后,兩人經常在一起跳舞,唱歌。張國榮更是當起了柴可夫(司機),每次都送雪梨回家。
張國榮曾說:“她不算很靚,但極斯文,極得意。她說人們都叫她做babyelephant。”
可惜,同樣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雪梨最后還是愛上了“野獸大俠”徐少強。未婚同居,生下一兒一女,最終還是被“徐大俠”給拋棄,至今未婚。
可憐“哥哥”,當時再次空落一人。
倪詩蓓曾經自曝,她在14歲那年去攝影棚工作,與張國榮邂逅。
當時“哥哥”已經是歌壇新人中的紅人,他們被安排在一起拍攝時裝,兩人默契十足,事后便相互交換了電話號碼。
1981年,兩人合演《甜甜廿四味》,開始悄悄相愛。
模特出身的倪詩蓓原名倪文娟,身材高挑,樣貌可人,深得張國榮喜愛。可惜,也是好景不長,不久兩人便無原因的分手了。
多年后,依舊忍不住嘆氣坦言——
“她是我最難忘的一段純愛。”
或許是張國榮的愛,不夠強烈,對誰都是“淡淡”地,“輕輕”地,是很溫柔,但卻不夠味道。
所以,很多女孩把握不準,張國榮到底是真愛,還是逢場作戲。也許,她們都覺得和張國榮談談戀愛,確實很愜意,但要嫁給他嘛,就……
隨后,倪詩蓓被湯鎮業拼命追求,動靜很大,卻在最后功虧一簣,鬧得不歡而散,還差點因為張國榮一句話,而自殺。
最終,倪詩蓓嫁給了香港漫畫大王黃玉郎,卻在幾年后又離婚,也是至今單身(一人)。
楊諾思是最后一個,被張國榮愛過的女人。
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對張國榮心儀不已。便央求父親楊受成邀請張國榮來家里做客,以便好好聊聊。
而作為英皇的老板,楊受成也十分喜歡張國榮。
看到女兒和張國榮在一起很開心,楊受成就向張國榮暗示,希望女兒早些結婚,以后的發展,以及現在的住房和日后生活問題等等都不用考慮。
可惜,張國榮卻似乎一直對結婚懷有極大的恐懼。
終究還是不敢明確答應,楊諾思也看出了張國榮的苦衷,同時也覺得張國榮并不真正愛她,也可能給不了她想要的幸福。
之后,兩人便誰也不再提及婚嫁之事。
后來,這段姻緣便成鏡中花水中月。
張國榮和梅艷芳,從來不對人們說他們是“情侶”。可是,人們卻總是認為他們沒在一起“好可惜”。
曾經一段時間,張國榮的演唱會總是有梅艷芳。而梅艷芳的演唱會,也總是有張國榮。
不管是誰開演唱會,他們都會相互去捧場。
香港歌壇,唯一一對真正的“金童玉女”,就是張國榮和梅艷芳。
梅艷芳曾經說過——
“我有事都會找他傾訴,可能講電話兩三個小時,可能十年再見也無所謂。”
張國榮也曾經說過——
“等你到40歲,你未嫁,我未娶,我們就在一起。”
結果,卻真的成了開玩笑。梅艷芳40歲那年,張國榮先去了,幾個月后,梅艷芳也去了。
那一年,就是2003年。
1997年1月,41歲的張國榮,在紅館演唱會上,大膽公開他一生的“至愛”唐先生。
當著數萬歌迷的面,張國榮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向唐鶴德表明心意,讓外界有關他性取向的猜測,最終得以證實。
唐鶴德比張國榮小3歲,出生于上海一個富有家庭,自己從事銀行業,曾擔任萬國寶通銀行(今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高管。
他和張國榮在一起后,便辭職退居幕后,專注為張國榮打理3億家產。成為張國榮生前最好的“伴侶”和最知心的“愛人”。
可惜,他們不能結婚,也不能要孩子。
如果,張國榮當年有個真正的愛人,有家庭,有孩子,也許就能消解他內心的緊張,疲倦,壓力。
還會激發他活著,活下去,獲得更好的欲望。
到最后,他的事業,已經到了一座高峰,很難再有什么突破。愛情,經歷過那么多次,也沒有什么更加甜蜜的向往。
婚姻不可能,家庭不可能,孩子不可能。所以,他賺的錢,他拼命追求的東西,在他看來,已經越來越荒謬,虛空,沒有了意義。
也許,只有一死,才能解脫;只有離去,才能百了。
所以,他就毅然決然地去了。
至于人們都說得了抑郁癥,其實對他的自制力來說,完全可以控制,也可以冷靜就醫。
這些都是小問題,不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不是殺死他的罪魁禍首。
張國榮在《阿飛正傳》里說——
“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亡的時候。”
他就是那只鳥,最后在2003年4月1日那天,飛了46年,終于飛得累了,便選擇在風中睡覺,再不下地,不進人間……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