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因此科教興國一直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當然一個城市的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科學技術,很多人會想到北上廣深,因為這些城市的經濟在我國的排在第一梯隊的,也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因為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自然就造就了這些經濟方面的巨無霸城市。

當然,提到教育,很多人的目光會聚焦在湖北和江蘇,因為這兩個省份的教育不是一般的強,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大中專院校的實力和數量,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就拿湖北來說,黃岡中學甚至是《黃岡密卷》年青一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高等教育方面江蘇的實力更強一些,因為南京大學的前身曾是我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說到我國的四大科教基地,很多人會想到北京、西安、成都、合肥,這四個城市在上世紀90年代末被確定為四大科教基地。然而20多年過去了,這些城市的科教實力,是否依然是雄霸一方呢?當然答案是否定的,除了首都北京外,其余的城市雖然在某些領域很強,但是科教綜合實力還是有些欠缺的。
因此,由原來的北京、西安、成都、合肥這四大科教基地演變成了現在的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漢。不僅經濟實力強悍的廣州不在列,原來的西安、成都和合肥也被上海、南京和武漢替代了,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漢成為了時下最為熱門的四大科教中心城市!
首先來看看為什么廣州不在列
廣州是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龍頭城市,集結了全省70%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截至2017年4月,在廣州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7人,萬人計劃專家95人。

廣州市共有新型研發機構28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13家(國家級18家,省級548家),各級重點實驗室337家(國家級17家,省級196家),數量均居全省第一。科技創新獲國家、省科技獎勵占全省過半。

廣州的經濟不可謂不強,排在前面的知名高校卻屈指可數,排在前面的只有一個中山大學,剩下的就是科學技術和研究方面了!
其次來看看西安的情況
西安的高等院??雌饋聿⒉皇欠浅3雒菂s都是一些硬核高校!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西安國防科技資源全國第二。西安聚集了國內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

西安的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發水平居中國內地城市第三位。在西安兩院院士60余位,2021年末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140家!
南京和武漢為什么是科教中心城市?
在重點高校數量上,北京、武漢、廣州、上海居前4位;但是在本科高校數量上,則是北京、武漢、西安、上海居前4位,南京比上海少3所本科院校。

從總體情況來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在多個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這也是他們為什么被稱之為四大科教中心城市的原因,而西安和廣州發展勢頭也很快,而且競爭激烈,未來也能在該領域獲得立足之地。

武漢是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有普通高校80余所,全年在校研究生14.93萬人,本專科在校生100.69萬人;武漢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城市;在武漢地區有科技研究機構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

南京是國家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有各類高等院校近70所,其中雙一流高校13所、111計劃高校10所,211高校8所、兩院院士81人,數量上均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球科研城市20強排名中,南京位列全球第8、中國第3。

總結
綜上所述,不管是一所高校,還是一個城市,實力到底強不強,與這里有多少人才和多少科研項目都有直接的關系,人才、項目、平臺這三項才是決定這個城市科教實力的主要因素。
聚勢武漢擎領未來南京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