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強強;
歡迎關注我的文化點心鋪:詩和遠方并不遙遠,它就在眼前。多數時候,這里只談文學;偶爾也會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讓我感慨不已。他說:小時候,我以為40歲離我還很遙遠。可是一轉眼,我現在都已經特么快50歲了。人生已經走了一大半了!這真是多么令人傷感的真實啊!歲月無情,暗渡流年,不知不覺間,我們的青春就成了昨天。
人生雖然漫長,然而時光匆匆,一轉眼就會物是人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我們當時可能不懂,然而經過歲月的磨礪之后,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如此!可是,此時的我們早已沒有了年少時的欣喜,只剩無語凝咽。

分享一首唯美聽雨詞,令人不忍卒讀,僅40字就濃縮一生時光,讀完令人感慨萬千。它就是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 聽雨》。這首詞看似寫雨,年少時不懂,讀懂時已不再年少。全詞如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生活于南宋末年,出身于一個世族大家,原本只想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封建士大天,過著呤風賞月詩酒琴茶的生活。可是,國家不幸,個人又哪有幸福穩定的生活可言?在元人鐵蹄的不斷侵襲之下,整個南宋王朝大廈將傾,詞人也如落葉一樣飄搖不定,四處奔波。
寫這首詞的時候,南宋早已滅亡,詞人的一生也在飄搖無定之中過去了大半。回首往事,時光匆匆,詞人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聽雨》。這首詞看似在寫少年、壯年和晚年時聽雨的不同感受,實則寫出了自己飄零的一生,寫滿了一個亡國者的愁緒,可謂言簡意賅,極度洗練。

詞作以聽雨為線索,橫跨幾十年的人生,將時間和空間高度融合:少年時,不識愁滋味,只知道享樂,聽雨時鶯歌燕舞,熱鬧而浮華;壯年時,國家不幸,他也不得不四處漂泊,舟行江河;老年時,心如死灰,寄身佛寺,回首一生,只剩下那滿頭的斑斑鬢發。
雨作為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常常與離別憂愁傷懷的情緒聯系在一起,諸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等等。蔣捷此詞中沿用了這個傳統,將一生的悲歡離合盡數融合在那陣子雨聲之中,深婉感人。

因為國家滅亡,作為一個有氣骨的文人,詞人的內心是無比沉痛,在河中,他不僅感傷自己的身世,更多的還是一種亡國之痛。在這種痛苦的折磨之下,詞人的一生悄然流逝,感情也逐漸變得麻木,一任外界的雨聲淋漓。
相同的雨聲,不同的心境,詞人以極度洗練的手筆,把身世之痛與家國之恨融注在雨聲之中,使整首詞都彌漫著一種綿綿不盡的愁緒。詞作最后,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更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千百年來,讓無數讀者都為之感慨不已。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