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親愛的自己》火了,沖著劉詩詩當媽后的新劇去刷,結果被洗腦式的獨立整郁悶了。
劉詩詩飾演的女主李思雨,是一個獨立的女性人設,從生活工作甚至戀愛方方面面,都體現出對獨立這件事情的頑固執著。
李思雨關于獨立的俏皮話圈粉無數,買婚房也一定堅持要自己出50萬首付,還說出了你今天要么財色兼收,要么什么都沒有的金句。
但李思雨為了體現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拒絕分擔,對男友陳一鳴先是隱瞞自己妹妹闖禍的事,又是拒絕他在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幫助,于是陳一鳴沒了工作也瞞著李思雨,最終彼此那么相愛的兩個人,就這樣分手了。
老實說,獨立這件事很好,但看完不知道為什么,總感覺哪里怪怪的。
前有《我的前半生》,后有《三十而已》,現在又有《親愛的自己》,大眾對女性題材的關注迅速膨脹,迎來一個風潮,女性獨立成為大趨勢。一時間,連商家們通通都用獨立的價值觀來賦予消費者購買動力,買課學習、買護膚品都是獨立女性該干的事!
但冷靜下來想想,這些電視劇給出的獨立女性形象都太片面,往往熱衷于讓女主獨自一人大殺四方,而且要想立起獨立的旗幟,必須以離婚或分手作為證明。
不論是《前半生》里的羅子君,還是《三十而已》里面的鐘曉芹,顧佳,甚至是《親愛的自己》本片的張芝芝,她們的共同點都是——離婚了,而且都是離婚才讓她們(顧佳除外)找到了自己。似乎要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女性,你首先得成為孤家寡人。而原本就獨立的唐晶和顧佳這樣的女強人,同樣免不了單身一人的結局。
女性獨立給男性帶來的是財色兼收的福氣,但為何給女性帶來的卻是孤家寡人的痛苦?
這是個深刻的問題。
撇開個人情感走向不談,更讓人難過的是,這種女性獨立的走向開始違背追求平等的初衷,其致命的地方在于:成為對女性變相的指責、壓榨,以及對男權的容忍和放縱。
一、莫名的指責:其實,中國女人是全球最為獨立的女性
在多數時候,我們講的獨立指的是有經濟收入,那么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中國女性有70%符合獨立女性的標準!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
在2010年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報告中,調查了各國的勞動參與率,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重點在于:是中國女性成就了這一點。
要知道,在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上,印度男性和中國男性不相上下,而巴西的男性勞動參與率甚至略微高于中國。
但因為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將近70%,瞬間拉高了勞動總量,一騎絕塵,甩了位居第二的印度整整一圈!
如圖所示:圓點代表女性勞動參與率、方塊代表男性勞動參與率
中國女人甚至比法國男人的勞動參與率更高!還有什么能比這個更能體現中國女人的獨立?
且不談這一組數據可能比真實情況還略低,因為不包括在家接私活、做微商等等一直在為家庭增收的婦女。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收入才有話語權,但為何中國女性,尤其是已婚婦女,還是沒有話語權呢?
我們再看劇中的張芝芝,所有人都忽略了一點:雖然身上作為媽媽的標簽很明顯,但她是有工作的!
她包攬了全部的家務、孩子的教育、生活瑣事,卻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工作掙錢,即便是在她覺醒之前,也一直在為家庭增加收入。
然而,她卻依然活的卑微懦弱,小心翼翼,當然中間有她性格和心態的問題,但哪怕面對她能獨立照顧家庭、獨立教育孩子、獨立掙錢的事實,不僅是她的丈夫,恐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視而不見,并不會把獨立的獎杯頒給她吧。
在中國一大半女性參與勞動的情況下,在已婚婦女努力犧牲自己平衡生活和經濟的情況下,突如其來的獨立宣言像是一座大山壓在她們的頭上。
明明我們辛辛苦苦獨立了這么久,卻突然被呵斥:你怎么不獨立?!
面對這樣莫名的變相指責,冤不冤?
你會對一個已經吃得快撐死的人,喊著怎么不多吃點嗎?
二、女性獨立的怪圈:你永遠不夠完美
仔細想想,走入婚姻之前,誰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女孩兒們在自己的職場打拼著,不斷創造價值,意氣風發。
但一段婚姻里,組建家庭必然要做出犧牲,所以大多數女性走進婚姻后,會放棄部分自己,完全投入家庭。這份犧牲即便是自愿的,不需要獎賞,但至少應該換來一份理解和肯定吧。
可笑的是,有的人喜歡居家,很享受這樣的角色,能夠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生活得非常舒適,但突然之間獨立的浪潮打過來,一時間把她們釘在了不獨立的恥辱柱上,逼著她們去獨立,豈不荒謬?
獨立有什么難?難的是被家庭捆綁,還要帶著全家獨立。
大家都搞獨立去了,難道家務會自己做好?飯會自己熟?菜會自己炒?衣服會自己洗好?孩子會自己長大成才?
這些生活瑣事,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全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即便是那些事業有成的獨立女性,也難以真正做到平衡。
對婚姻且行且珍惜的堅毅女性代表馬伊俐,面對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這樣的問題,就曾說過:
沒法平衡,因為根本不可能平衡,我們一定是犧牲了自己,才能達到一個看似表面的平衡,事業為家庭做讓步,或是家庭為事業做讓步,才能達到一個大局上的所謂的平衡。
英姿颯爽、乘風破浪的姐姐萬茜,也坦言:沒有辦法做到平衡,勢必有一方是要做出犧牲的。
姚晨曾經在《星空演講》中講述自己作為中年女演員的困境,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她給出了同樣的答案:事業和家庭是無法兼顧的。
正因為沒有辦法平衡,所以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但這個社會卻要求女性做到,于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個怪圈:
如果犧牲自己,當家庭主婦,圍著灶臺轉,會指責她不獨立、沒有自己,如羅子君、張芝芝;那獨立起來吧,當事業女性一心打拼逐夢,又會指責她不像個女人、不完整,如唐晶、李思雨;極少數修煉成全能女性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創業帶娃面面俱到,又指責她太強勢了,如顧佳。
所以,你會發現,這個時候獨立只是一種政治正確的標準,用來進一步壓榨女性本就不多的生存空間。
而單純追求狹隘的經濟獨立,等于是默認家務并不具備價值,只有賺錢才是證明價值和話語權的方式,更加惡化了本就不可能的平衡問題,將照顧家庭與個人的獨立分裂開來。
而女性必須二者選其一,落選的那個依然會成為被指責的理由,無限在這個無法平衡的怪圈里淪陷下去。
所以,走進婚姻的女性,面對的都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困境。一味高喊女性獨立,看似是為女性著想,其本質卻依舊是以單一的男權思想作衡量,用狹隘的經濟獨立進一步給女性沉重的家庭負擔上再加一道桎梏。
三、女性獨立的盲區:男性角色的不獨立
當女性為事業家庭的平衡問題焦頭爛額,目光全都聚焦在自己還不夠完美的自責中,導致她們往往忽略了一點——男性角色的缺失。
我們總在對女性喊著經濟獨立,卻似乎沒有人對男性喊過生活獨立、養娃獨立……
很多時候,女性在沒有另一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掙錢養家教育孩子,而男性是否能夠同樣做到生活自理呢?
《親愛的自己》中張芝芝的丈夫劉洋,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自然擁有最高話語權??善拮佑惺?,他臨時帶一次孩子,就讓孩子吃錯東西進了醫院。
一個家庭出現問題,為什么首先被指責的是女性?為什么要求改變、解決問題的也都是女性?因為女性是愿意做出犧牲和讓步的,因此女性一直都是解決問題的最優選。
看看歷史上,女性如何扮演在關鍵時刻幫助解決問題的角色:
過去幾十年,雖然中國女性勞動力一直占據世界首位,但卻一直在下降,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女性不想獨立了,真相實在令人唏噓。
女性勞動率1990年達到最高,后來逐漸下降
因為90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前30年,那個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于是像婦女能頂半邊天這樣的口號刺激了中國女性走出家庭、參與勞動,自覺承擔了改革開放的部分責任。
于是,從1950年到1990年代,女性勞動參與率不斷攀升,甚至高達73.5%,那個時候女性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甚至比今天將男女平等實現得更好。
然而,當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企業私有化速度也越來越快,加上女性結婚生育等用人成本考慮,面對改革開放中的遺留問題,下崗浪潮危機只能再次瞄準了女工群體,于是女性勞動力總量逐年下降,又承擔了改革開放的代價。
需要她們上,她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需要她們下,她們任勞任怨回歸家庭。
所以,歸根結底,獨立根本不是中國婦女的問題,中國女性一直都很獨立,她們真正的痛點是分擔。
女性可以掙錢養家,也可以相夫教子,問題在于強求兩者兼顧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難道是對相夫教子的婦女高喊獨立?然后再對獨立的女性喊著回歸家庭嗎?
都不是!最需要做的是分擔,讓男性角色不再袖手旁觀。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建立家庭,因為需要分擔啊!女性不能總是作為唯一的解決方案被推上前。結婚的目的不是為了獨立,如果追求獨立又何必結婚呢,結婚意味著兩人要作為一個整體去發揮作用。
在一個家庭中,男性女性分別扮演一個角色,相互合作才能夠在大局上平衡,如果失衡了一定是兩個人的配合問題,不是僅僅對女性開火就能解決的。
不論是呼吁女性獨立還是男性獨立,都不如呼吁共同分擔,尊重彼此的角色,認可對方的付出,哪怕不是金錢。
結語
印象很深的是,Jackson Katz 在TEDx演講上曾說,很多男人聽見女性問題這個詞,就不以為然,覺得我是個男人,這些是女人的問題。
我深以為然。
女性獨立問題,不僅是女性的問題,更是男女共同的問題,婚姻中獨立不是目的,不要被這種獨立綁架。希望有一天,女性不論是打拼事業還是相夫教子,都不被指責,不需要通過狹隘的獨立為自己爭得話語權,更不需要用孤家寡人的姿勢表明自己的獨立。
精神的獨立,對不同角色的尊重,行動上的支持、分擔與配合,才是更好的狀態。
最后,我想說,沒有男性參與的獨立與平等,最終只會成為自導自演的自我感動,只要男性還以旁觀者的身份在觀眾席上冷眼旁觀,無論他們口中喊的是獨立還是回歸家庭,女性想要的解放都很難到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