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在文華學院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上講話
文華學院校長 劉獻君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文華學院發展的關鍵之時,我們迎來了 4600多位新同學。你們的到來,讓文華更加充滿生機、活力。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熱烈歡迎!
同學們,你們精力充沛,思想自由,充滿創造力。在人的一生中,大學學習是決定性的關鍵階段。大學期間的學習與經歷,將影響、決定人的一生。同學們來到大學,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到大學來干什么?大學學習的主要任務和特點是什么?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今年5月,我們訪談了150名2019屆畢業生,問他們:大學學習的主要任務和特點是探索,你是否認同?對此,絕大多數同學表示認同。一位同學說:我通過不斷讓自己嘗試新鮮事物去探索,向外探索世界,向內探索自己。不斷的探索與求知,使我更加了解自己,包容他人,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對于提高我的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交往溝通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也有不少同學表示,缺乏探索意識、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影響了自己在大學期間的成長、發展。為了幫助同學們在大學期間更好地成長、發展,今天和大家談談探索。
勇于探索要有強烈的探索意識。
意識具有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做任何事,都要從意識的覺醒開始,探索尤其如此。所謂探索,指的是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為什么說大學學習的主要任務和特點是探索呢?
學習高深知識的需要。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的任務都是學習。大學學習和中小學學習有何不同?中小學學習的是一般知識,傳授的是相對確定的知識。大學學習的是高深知識,而高深知識具有不確定性,學習內容處于已知和未知的交界處,而且更多地指向未知。以數學為例,初等數學研究的是數和代數、圖形與幾何等相關內容,是均勻的、有限過程的常量,研究方法體現出簡單性、孤立性、靜止性;而高等數學研究的對象是非均勻的、無限變化的變量,研究方法體現出復雜性、發展性、運動性。因此,大學學習中,對知識的態度更多的是帶有質疑、審視、探究的特質。這說明,大學學習需要強烈的探索精神。
探索人生的需要。人的一生是不斷成長、發展的過程。大學時期則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過渡時期,有大量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例如:我是誰,我和社會是什么關系,人生有什么意義;為什么要學習,大學該不該上,大學學習和中學學習有什么區別,專業學習、課程學習有什么用;我一生究竟要怎么渡過,我的長處、潛能、興趣是什么,如何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我要不要考研,考什么專業、報什么學校;我要選擇哪種體育技能,要不要參加社團,參加什么樣的社團,應該交什么樣的朋友,在大學是否要戀愛、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等等。概括起來,每個同學都可能面臨目標失落與確立、自我沖突與認同、理論困惑與選擇、學習依賴與主動等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要逐一去探索,在探索中成長與解放。
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我們己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一種根本性的巨大挑戰。我們在大學學習中,不能無視這種挑戰。對于學習而言,至少有兩個方面需要我們去探索。一是智能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事,因而,過去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的很多內容,智能機器可以代替了;現在的一部分職業,完全可以由智能機器替代,同時,又會催生出很多新的職業,這就需要去選擇學習內容,探索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二是人類創造的智能機器在智能的很多方面,逐漸超越了我們。我們要探索超越智能機器的特質,如提升境界、豐富情感、培養精神、增強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我們的學習要從這些方面下功夫。這更需要探索,在探索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養,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型探索者。
勇于探索要有堅韌的探索精神。
認識到探索的重要性,有了探索意識,這些很重要,但是還不夠。我們還要有一種精神,堅韌不拔的探索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
批判精神。批判就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知識的任務就是做出區別,一切區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可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批判,必不可少。批判是大學的本質屬性。研究就是批判,探索就是批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批判精神,沒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
反省精神。《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化的命脈是人文,教育就是以文化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反省精神,一個沒有反省精神的人,不是一個高素質的人。人在一生的探索過程中,由于自我認識的局限、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可能不產生問題、出現錯誤。人就是在不斷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發展。一個身心健康、事業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我們不僅要看到自己真誠、善良、睿智的一面,也要看到自己貪婪、愚味、驕蠻的一面。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具有反省精神,發現自己的優點、長處,則發揚光大;發現自己的缺點、問題,則及時改進,從而不斷成長、進步。
創造精神。探索與創造緊密相聯。探索的主要目的在于創造;創造的最大特點是有意識地進行探索。創造,是人類的自主行為,就是要形成新思想、產生新事物。同學們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要勇于創造,形成獨特的見解。因此,要富于聯想,將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要善于綜合,在綜合中創造;要樂于分析,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要懂得變通,在舉一反三中創造。
堅持精神。一位2019屆畢業生在回顧自己的大學學習時,深有體會地說:大學四年的學習結果大家都了解,而過程只有自己才知道。這引起了我們對過程和結果的思考。結果和過程都重要,但對于大學學習而言,更重要的是過程。大學學習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大學學習是艱苦、復雜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替。任何勞動都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和艱苦性的特點,學習作為一種勞動更不例外。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你們會遇到多種矛盾和問題,例如:上課聽不懂,作業做不下去,難題不能攻克,考試不及格,被老師、同學誤解,在交往中遇到障礙,周圍有的同學沉迷于網絡、游戲對自己的學習造成干擾,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是堅持,還是退卻、放棄,決定了你學習的成敗。成功在于堅持,只要我們不改變、不動搖,始終如一,堅持學習,就能取得成功!正如一位同學所說:大學生活要學會自律,不然到大學來將一事無成。
勇于探索要有高超的探索能力。
人的素質差異,本質上不在于他們所掌握知識信息量的差異,而在于思維能力的差異。勇于探索,不僅要有探索意識、探索精神,還要有探索能力。探索能力是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的。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培育哪些能力呢?
目標選擇能力。探索主要是面向未來和未知,首要的是選擇目標,目標就是方向、動力。如果沒有目標,那就猶如在大海上隨波逐流的船只,最終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目標有長期的,如人生的追求、價值觀的確立、職業的定向;目標也有中期的,如專業選擇、課程選擇、是否考研;目標還有短期的,如本學期如何度過、這門課程如何學好、參加什么樣的社團,等等。學校在個性化教育中,提出一人一規劃,首先是要幫助大家選擇目標,提升目標選擇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探索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而邏輯恰恰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邏輯思維是這樣一種思維:這種思維是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是前后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是有條理、有根據的;這種思維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邏輯方法而開展的。掌握并能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邏輯方法,就具備了邏輯思維能力。不具備這種能力,探索將無法進行。我在指導博士生的過程中發現,博士生寫不好論文,問題大多出在邏輯思維上。有的世界一流大學,將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作為本科生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希望同學們在探索和實踐中,關注、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交往實踐能力。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取決于與他交往的人的發展程度,人的交往的廣闊性、多樣性,決定人的思維能力和其他方面發展的全面性。人類從一開始就處于關系之中,關系是真實人生唯一的搖籃,關系是人的存在的根本。美國有學者基于50年的教學研究提出優秀本科教育的七項原則,名列第一的是鼓勵師生的交往。大學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平臺,老師們、同學們在這個平臺上相互交往、交流,在交往、交流中觀察別人,和別人打交道,通過關心他人,并且和他人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從而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在這一方面,文華師生有自己的獨到認識。一位同學說:如果你不交往,永遠只有自己那點東西。一位老師說:個體差異是個性化教育的重要資源。意思是,每位師生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大家在交往實踐中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我。同學們要積極參與交往實踐,提升交往能力。
感受感悟能力。感受與感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感受指接觸外界及事物得到的影響、體會。感受,首先要通過參加活動,接觸外界事物,形成自己的經歷。課程學習是一種經歷,創新創業是一種經歷,軍訓是一種經歷,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是一種經歷,擔任學生干部、組織課外活動是一種經歷。在自己的經歷中觀察、分析,才會形成自己的體會。感悟是人們對待事物及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世界萬事萬物是相通的。人與人之間有一條秘密通道,從最真實的自我出發,可以抵達任何人。感悟是人類一切思維活動中的至高境界,達到這個境界需要胸懷、智慧、知識。我們要在自己的經歷中感受,在感受中感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凈化自己的心靈。
同學們,探索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位同學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面對問題,通過個性化教育,我們要發掘自己的優勢潛能,確立自己的志向目標,懂得尊重,承擔責任,提升境界,使自己成為優秀的、獨一無二的自我。學校將為大家的個性發展,創設廣闊的空間,提供良好的環境。讓我們共同努力,腳踏實地,勇于探索,成就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
中國教育在線 來源:文華學院 圖片| 文新社攝影部 編排| 李毅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