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1.抗菌藥
是指對細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藥(如喹諾酮類、磺胺類)
2.抑菌藥
是指僅有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而無殺滅作用的藥物,如磺胺類藥、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林可霉素等。
3.殺菌藥
是指不僅能抑制而且能殺滅病原菌的藥物,如青霉素、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類抗生素等。
對于大多數感染,殺菌藥并不優于抑菌藥,但是,當某種感染使宿主全部或局部防御功能喪失,則必須使用殺菌藥。
如白細胞減少的患者患心內膜炎、腦膜炎或重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此時使用殺菌藥其效果優于抑菌藥。
4.抗生素
是指某些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等)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類物質。
抗生素的產生除了從微生物的培養液提取以外,還可用半合成或全合成方法生產。
5.抗菌譜
藥物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范圍稱為抗菌譜。
抗菌譜分為兩種情況:
①僅作用于單個菌種或某些菌屬的稱為窄譜抗菌藥,如異煙肼僅對結核桿菌有效。
②抗菌譜廣泛者稱為廣譜抗菌藥,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諾酮類、廣譜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等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效。
6.抗菌活性
是指抗菌藥物抑制或殺滅病原菌的能力。
一般采用體外和體內兩種方法定量測定抗菌活性。
能抑制培養基內細菌生長的最低濃度稱為最低抑菌濃度(MIC)。
能夠殺滅培養基內細菌(殺死99.9%供試微生物)的最低濃度稱為最低殺菌濃度(MBC)。
最低抑菌濃度或最低殺菌濃度對臨床用藥具有指導意義。
7.抗菌后效應
當抗菌藥物與細菌短暫接觸后,藥物濃度逐漸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濃度或藥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對細菌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此種現象稱為抗菌后效應。
一般來說,抗菌后效應時間越長,其抗菌活性越強,所以抗菌后效應是評價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抗菌后效應的實際意義是,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可以延長給藥時間、減少給藥次數,減少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