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大同的根據》
人的大同是一個遙遠的理想,當人渴求大同的時候,恰恰是人大不相同。既然人不相同會導致沖突與禍患,既然人們都愿意實現大同世界,那為什么數千年都無法實現呢?是因為人的能力不夠?是因為物質條件不具備?究竟是什么在阻止大同世界的實現?事實上,當人類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科技時代,世界大同仍然渺無蹤影,而正好相反,人與人加大、加深了不同。
人希望大同,但在滿世界的道理中,只有不同的根據,就沒有相同的道理。人渴望大同,卻沒有找到達成大同的原理和怎么才能大同的根據。各種理論和教義都在說明與引導人的不同,生存體制在鼓勵人的不同,人的智慧與才能在盡量制造人的不同,生存競爭就是人與人不同的根源,人甚至以人與人不同為動力創造了這個熱鬧的世界,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與人不同。
大同的人類,大同的世界缺乏根據,怎么可能大同?怎么可能因為大不相同而最終走向大同?大同世界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嗎?關鍵是,人為什么要作此想象?如果大不相同有益,如果人與人不同有利,那怎么還要想象大同呢?人能否這樣重復著不同到底?不同到毀滅?所以,人已經明白現在履行的理念是死路一條,人類不可救藥,因此才不斷呼喚著拯救,呼喚著大同。
大同不是出自人們的想象,大同是存在的根本要求。只有大同才能消滅差別、取消分別;大同是人人共存,人與人沒有沖突,大同是人類存在的必然歸宿。大同雖然是人類的共識,但人們卻找不到可以大同的理由,因為生命注定了獨立性,以生命為據,只有分別,無法大同。
不過,人們認可生命的現象,卻沒有質疑生命的概念,如果生命現象的本質概念是感知,人就會有根本的不同。感知具有整體性、共同性和相互存在性,感知存在改變了個體性的存在意義,感知個體必須在整體性、共同性和相互存在性下才能存在,所以,人的個體存在屬性改變,個體的自私性和排他性失去意義,人類為共體存在。
大同世界是共體的利益,大同之下沒有個體,更無需維護個體利益。個體只是共體的一員,是具有相同利益的一分子,分子之間沒有利益分歧,分子之間沒有本質不同,分子之間沒有自我目的,這才是世界大同的基礎(螞蟻社會就是例證)。
生命觀念本就是人的主觀認識,放棄這個觀念,以感知來釋義人的存在現象,以感知來重置人的存在關系,以感知來確定人的存在目的,這就是人本質的大同,這才是大同世界一定會實現的理論根據。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