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厓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壯甚。俛(fu3)仰度數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皷,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試譯文:紹圣元年,即1094年,改革派再次當權,章敦等迫害蘇軾,蘇軾五十八歲時又一次被放逐,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虛銜,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州)。作者于紹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還陽羨(今江蘇宜興),獨與幼子蘇過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與幼子蘇過游覽白水后,寫給他的一篇游記小品。文中記述了溫泉、瀑布、佛跡及百姓燒山的景觀,文末流露出孤獨頹唐的情緒。也表現了東坡老人隨遇而安、游興不減的情貌。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小兒子蘇過到白水的佛跡院游玩,到溫泉里洗澡,水很熱,泉水的源頭也許可以把食物煮熟。沿著山路往東走,稍微向北的地方,有高百丈的瀑布,山路有八九個彎道,拐彎處有深譚,深處用繩子拴著石頭量五丈也探不到底。瀑布濺起的水花像雪花般飛濺,聲音像雷鳴般怒吼,既讓人喜歡也讓人敬畏。水邊有幾十個巨大的腳印,大概就是所謂的佛留下的痕跡吧。傍晚回家順來路返回,看山上的火燒云,很壯觀,低頭抬頭走過了幾個山谷,到達江邊,月亮出來,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時分,我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剩菜,熱菜時看到身影,有種蕭索感,再也睡不著了。寫下這些文字交給蘇過,東坡記。
顧影頹然,不復甚寐。58歲的老人再次被貶,而且是從來沒有人被貶過這么遠的惠州,怎不讓人心酸。
蘇軾
白水山湯泉可能的位置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