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志林》記游——《游白水書付過》算是蘇軾比較純粹的寫景寫游記的小品文,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簡約而不簡單,其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生動自然。清明小長假,本是踏青春游的好時節,今年旅游的人恐怕是大減了,不妨在家里讀讀美文美景。
蘇軾記游寫景,筆觸簡練,游佛跡、浴湯池、登山、觀瀑、尋潭,度谷,寫游蹤一氣呵成;從白天到日暮,再到深夜,從游覽復飲酒,歷程層層推進;小景靈氣活現,大景氣象蒸騰,溫泉之熱之奇,瀑布之可喜可畏,夜飲之頹然,躍然紙上。一百余字的小品文情、景、人寫的層次分明,畫面感十足,情感豐富,我們來看看蘇軾是怎么寫的——
《游白水書付過》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
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俛仰,度數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馀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難忘體驗——途中賞景——歸途驚喜——歸家夜飲,層次分明遞進
文章開頭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開篇即先點出這次旅程的獨特之處——泡溫泉,蘇軾一生沒少游覽名山大川,但是泡溫泉應該是比較特殊的體驗,第一個層次從難忘的體驗開始,引人入勝;
第二層次途中賞景,循山而東、山八九折、折處為潭,水際有巨人跡,讀者跟著游者的腳步視線,探奇循幽,看到瀑布高掛,山巒曲折,潭水深幽,巨人足跡,移步換景,節奏明快。
第三層次歸途驚喜,游至尾聲常常會感到疲累,特別是按原路返回,美景沒有來時那么吸引人了。蘇軾寫歸途中,從寫景轉為寫情境,火燒云將山色染的瑰麗壯觀,江上月出,用手撥弄水中月影,象在撈珍珠和玉璧,寫出了父子暮歸觀賞的視角和在江中游戲的樂趣。
第四層次歸家余味,大家已經晚上十點,父子二人小酌,白天的游興,與晚上的思緒交陳,難以成眠。
文章四個層級,層層遞進,人、景、情、境,經緯交織縝密,讀起來心念隨之而動,不知不覺便共情其中。
景與人,寫人感受之景
蘇軾寫景,更重于寫人的感受,人和與景的互動,寫瀑布落潭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寫火燒云映照下的山巒觀山燒火,甚俛仰,寫江中月影擊汰中流,掬弄珠璧。蘇軾筆下的景,形、聲、勢都是映射在人心中的感受,這一點和宋代的文人畫是相通的。
蘇軾寫白水山,還曾寫過一首詩《白水山佛跡巖》,整首詩用了擬人的筆法寫景,山巒、瀑布、潭水都被他寫活了,人與自然交互、對話,甚為活靈活現,可以一品。
白水山佛跡巖
何人守蓬萊,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鵬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連絡,崖嶠爭吞吐。
神工自爐鞲,融液相綴補。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時,天匠麾月斧。
帝觴分余瀝,山骨醉后土。
峰巒尚開闔,澗谷猶呼舞。
海風吹未凝,古佛來布武。
當時汪罔氏,投足不盡拇。
青蓮雖不見,千古落花雨。
雙溪匯九折,萬馬騰一鼓。
奔雷濺玉雪,潭洞開水府。
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
我來方醉后,濯足聊戲侮。
回風卷飛雹,掠面過強弩。
山靈莫惡劇,微命安足賭。
此山吾欲老,慎勿厭求取。
溪流變春酒,與我相賓主。
當連青竹竿,下灌黃精圃。
境與情,寫余味留白之情
蘇軾是愛熱鬧的人,游覽美景更是少不了三五好友應對唱和,而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剛剛剛跋山涉水到了惠州,在黃州他有陳季常、張懷民、龐安常等好友,和尚道潛曾到黃州去陪他,而嶺南惠州,在宋朝的時候那是極偏遠險惡的地方,不比湖北黃州,剛剛到惠州的蘇軾真是沒有什么朋友。
游白水佛跡院帶著小兒子蘇過,游的過程緊張有趣,見的景致可喜可驚,而回到家中,對影酌酒就不免感到孤獨,白天有多精彩就反襯出夜晚有多頹然,這種頹然倒不是因為沒有高朋美酒,而是沒有相知的朋友一起回味品鑒白天的奇趣勝景,只有自己寫一篇文章送給小兒子。書以付過,簡單四個字道出了被貶謫廣東,父子相依為命的冷清。文章從頭到尾寫情大概只有顧影頹然四個字,但是書以付過四個字留下了更多的余味。
寫情不必太多贅筆,寫多了便婆婆媽媽了,將讀者帶入此境中,敏感的讀者自然會領悟其中的情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