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帶產品新人,我們組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群,在群里有人問我,我們每天設計軟件,設計各種app,到底計算機是如何工作的?為何我們設計的功能計算機都能實現?
這個問題很好,工作中應該要有這樣一種思維,在做一件事之前,我們要思考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學習理解。
這篇文章我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解說,希望對你有用。
1.計算機的發展史
2.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3.計算機訪問網絡的工作原理
第一:計算機的發展史
在1728年,法國的工程師發明了一種自動提花織布機,通過這個機器,可以輕松的編制成制定好的花紋。
其原理是該工程師設計了一個長長的卡片,卡片上面有很多孔,機器啟動后讓卡片轉動起來。
機器上面正好對正孔的針織則可以順利通過,沒有對正的,則不能通過,這樣紗線就編織成了制定好的花紋。
到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制出了電動制表機,這個機器主要是以電力為基礎,也是基于上面自動提花織布機的啟發,改裝研制出來的。
研制這種機器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人口普查的工作非常的消耗時間,通過這個機器,美國在1890年共做了6300萬人的調查登記,資料匯總到首都華盛頓以后,一個月就完成了統計制表工作。
而1880年,僅作了5000萬人的調查登記,統計制表工作花了7年半的時間,還多花了幾百萬美元。
再到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研制出來了世界上的首臺模擬電子計算機,這是一項創世般的發明,他徹底的改變了世界,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它為即將到來的計算機奠定好很好的基礎。
至1946年美國科學家莫克利和艾克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當時處于二戰時期,美國政府開展原子彈研究計劃,通過計算機,來進行彈道計算和彈道表等精細化的計算。
這臺計算機主要通過電子管和電動機組成,電動機通過齒輪使這些電子管軸轉動,通過軸的轉動來進行數的模擬計算。
這臺機器可謂相當笨重,它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功率140千瓦,在當時價格為140萬美元,真可謂是龐然大物。
自此之后,計算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微軟的出現以及各種操作系統和電腦的普及,計算機越來越小巧、輕便,計算能力也越來越強。
第二部分: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網上能找到很多的專業語術,并且很難理解,這里我梳理、總結、整理如下,主要是方便你們好理解。
計算機是基于電路原理研制而來,對于電腦而言,它只認識0和1,我們平時寫的字,發的圖片,發到語音這些都可以對應的轉化為用0和1進行表示。
計算機由運算器、儲存器、控制器、I/O設備組成,具體通過下面這張圖可以了解到。
說簡單點:你輸入的所有命令,都可以通過無數個0和1組成,計算機通過這些0和1的組合,找到存放在儲存器中的資源反饋給你。
第三部分:計算機訪問網絡的工作原理
為什么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電腦訪問到別人電腦上面的東西呢?你會說因為插上了網線,那為什么插上了網線就能訪問別人電腦上面的內容呢?
主要是因為我們讓自己的計算機接通了網絡,對于網絡,這里我進行解釋說明一下。
網絡主要分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構成的。
物理層就是實際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見到的雙絞線、光纜、電纜等。
數據鏈路層主要是規定通訊協議,因為我們的每臺電腦上都有網卡,網卡上面有這臺電腦的唯一MAC地址。
網絡層是通過網卡中的地址,找到這臺計算機的唯一IP地址,注意這里出現了IP地址,IP地址就相當于我們的身份證,它是唯一的。
傳輸層是通過IP地址結合對應的端口號處理成一個統一的TCP協議,TCP協議是一種通用的傳輸方式,通過TCP協議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數據傳輸。
下面通過這張圖進行了解下。
說到這里,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以及計算機訪問網絡的工作原理,就已經闡述完畢了,之所以分享這些,主要是因為對于一些產品新人,從事互聯網產品設計,對于計算機的這些本質的原理還是需要有一個了解。
(PS)經常分享:月入過萬的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解讀最新的產品玩法和商業模式,幫你拓寬自己的視角。
如果有更多疑問需要咨詢,請關注私信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