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匯豐富,博大精深,許多看似普通尋常的用語背后有許多故事與文化,筆者嘗試從豐富的漢語詞匯中掬一捧常用語的沙礫,查閱經笥韋編,嘗試探尋背后的故事與文化,以礫中淘金,管中窺豹,但才疏學淺,難免掛一漏萬,以偏概全,大家一笑了之。
之一:解手
解手就是上廁所,現在又叫:上洗手間、上衛(wèi)生間、上WC、方便一下;還有上大號、上茅房、上1號,唱歌等等。在我國古代,有如廁、更衣、東圊、登東、出恭、解溲等雅稱,也有凈手、更衣解溲等說法,那么,最常用的解手一詞的來歷是什么呢?
流傳最廣的是兩個傳說。第一個傳說和明朝大移民有關,明朝大移民又稱洪洞大槐樹大移民,現在包括我們河南上在內的許多百姓就認為老家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明朝初年,政府先后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xù),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明代遷民是強制性的,人們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用各種方法反抗著。移民官員和押解的差人,怕他們半路逃跑,在編隊定員之后,便把他們捆綁起來,才肯上路。每人綁一只胳膊,幾十個人聯在一條繩子上,相互牽連在一起、一人要動,牽動別人,誰也跑不脫。因此,無論在行路當中,還是晚上歇息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是懇求押解的差人,給他們捆在胳臂上的繩子解開。最初時,人們?yōu)榱税岩馑紓鬟_清楚,話挽說得比較完整:"請大人把我的手解開,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后來說得多了,漸漸簡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聲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聲,充斥耳鼓,大家說順了,用的也習慣了。后來這個說法也成習慣用語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把大便演變?yōu)榻獯笫郑研”阊葑優(yōu)榻庑∈郑恢两瘢馐秩允巧蠋某S迷~。
第二個傳說大同小異,不過是把移民的時間和背景換成了清初政府強迫移民,湖廣之民填四川,江西之民填湖廣之時發(fā)生的故事。(顧頡剛教授曾引述)
其實,據專家考證,解手一詞早在元代就已出現。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說: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可見解手一詞開始使用時跟明清各地的移民沒什么關聯。
細究解手一詞的釋義,解手就是排泄大小便。解手一詞中解是排解的意思。排患、解難就是此意。排、釋、解都與排解同義。排泄大小便的意義就是從排解義引申來的。如東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于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這是說人身體受寒后吃藥排便,痛苦就會緩解。后世一直沿用。語言中先有排便義的解,大概到元代時期,又有了解手的說法。
那么解的后面因何又綴上了一個手呢? 漢語詞匯有強烈的雙音化要求,而解是個單音詞,稱說不便,需要雙音化。于是有了解溲,溲,指大小便。溲字讀音與手字相似,而民間又有稱解溲為凈手之說的,慢慢演化成 解手,解手一詞以其通俗、簡潔、符合雙音化口語的要求,于是解手一詞作為口頭語言便被廣為使用。
另附:我國古代解手的幾種雅稱簡釋
如廁。如,在古語里有遵從、依照的意思,又有去、往的意思。據此,如廁就是往廁所去。如廁這個詞一般只用于書面表達,顯得更簡潔文雅;故如廁也成為中國最為文雅的方便用詞。
出恭。因古時士子離開座席上廁所時需要領取出恭入敬牌而得名。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俗稱入廁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老北京人又把放屁雅稱為虛恭。
東圊、登東。唐代以后,廁所的通俗說法叫做圊(音青),廁所因多建在院子東角,因此又稱東圊。為什么把廁所叫做圊呢?圊字,外面一口,中間一青。口字,四面圍合,可以理解為關著門的房屋或建筑;青字,假借于清,南唐人徐鍇曾說:廁古謂之清者,言污穢常當清除也。一個建筑,四面都圍起來,常常關閉著門,里面又有污穢,需要時常清除。由于東圊多建在東邊,因此,上廁所又稱登東。
2019年3月1日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