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能從老一輩口中聽到是非對錯等類的詞,但是當你本身就像黑夜里飄飛迷零的枯葉,隨著陰冷的風和冰冷的雨漫無目的的飄零,當你的命運并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是否還能斬釘截鐵的說出當時的是非對錯呢?
《下海》在當時用那種娓娓道來的語氣,將當時壓抑而痛心的生活述說的淋漓盡致。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的初期,我國迎來一陣經濟大蕭條的時期,由于市場經濟需求的變化,大部分國有企業被迫進行大規模的停產改革,數十萬的企業因此被強制關閉,超過兩千多萬的的工人都面臨著裁員下崗的窘迫境況。
而我們的主人公麗娜也無可避免的成為了下崗失業的一員。
但是憑借用劇中飾演丈夫一角色的臺詞,我有活做,有錢掙,有地睡,有飯吃。,我們大抵可以推斷,他們當時的生活,雖然不算富足,但是保持溫飽沒有太大的問題。
而往往給我們設下陷阱的,是我們的虛榮心,使我們始終對現在所處生活的不滿足。
因為當時中介們一句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更大。除了洗衣做飯之外沒有任何一技之長的麗娜對國外這輪圓月產生了追逐之心。對外國不斷地吹捧,更是將麗娜出國掙大錢的心吹得徹底的膨脹起來。
因此,無論是借錢,還是即將要忍受與親人遠隔大洋兩端,更是在不會外語的情況下獨身一人在異國他鄉漂泊的無力。麗娜都堅持要辦理旅游的簽證,跟著旅行團去追逐她欣欣向榮的生活。
到達巴黎之后,本身目的就不是旅游的麗娜趁著沒人注意,找準時機偷偷的離開了旅游團。去當地一戶人家做了保姆。她抱著搏一搏的心態,用旅游為幌子,偷渡到了法國,正式開始了她在巴黎街頭做黑工的生活。
但是迎接她的,不是想象中光鮮富足的生活,工資由原本的三千歐元也變成了現在的五百歐元,更重要的是,除了成為人家的廉價保姆,打罵,羞辱就像家常便飯一樣踐踏者他的自尊心。
慢慢的,麗娜無法忍受這種人身攻擊,而在當時黑工遍地都是的巴黎,根本就不缺少麗娜這樣的人,因此麗娜理所當然的被雇主辭退。
而人處在絕對的窘迫境況之后,真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當做商品去明碼標價嗎?包括自己嗎?
在麗娜窮困潦倒無處落腳的時候,她遇到了同樣是來自東北的黑戶李玉梅,她給麗娜提供了一個處身之地。李玉梅是當時下海了的女人們的一個縮影,她仍然保留著對旁人的善意。當時在李玉梅的屋子里,除了麗娜以外,剩余的七八個同樣是擁有著中國面孔的女人,都是和李玉梅一樣做這皮肉生意的行當。
但是這個時候的麗娜是打從心底里鄙視她們的。她自詡高貴,她用不和他們說話,不和他們一起吃飯的行為,將自己與她們之間劃開了一個楚河漢界。而境況的改變是當麗娜的生活逐漸捉襟見肘開始,她身上的逐漸用光了,而新的工作卻始終沒有著落。
身邊的人覺察到了麗娜窘迫的狀況,她們勸她回國去尋找一份安定的生活。但是這一切,在她與丈夫打過視頻電話后,在她得知丈夫為了還清家里的負債變賣了家里房子,在她想到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當時的一意孤行造成的,她下定了決心留在這里。
回國,意味著面對著那高額的債務而永無出路,而那高昂的債務也是因為自己,她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與艱辛,如果躺著就能掙錢,如果躺著就能還清那高昂的債務為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那自己有什么資本說不呢?
麗娜下定決心去站街,也是下定了決心徹底的放棄了自己原本的尊嚴和傲氣。
當一邊放空自己一邊聽身邊的人閑扯那些不屬于她自己的往事,似乎也并不是十分無聊。即使她覺得,她與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但是事實上,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屬于這里的。日暮西山的殘陽照在了褪色了的房檐上,富麗堂皇的庭院青磚,人聲鼎沸的巴黎街頭,鶯鶯燕燕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穿梭其中。
麗娜恨不得能隨意的揮一揮手,想要將這些煩心事吹散。起初,她并無法做到坦然的面對,她瞞著身邊的所有人,悄悄地在背后學習著,模仿著李玉梅一行人的一舉一動,從接客,到交易。
她的站街也是偷偷摸摸的,因為她沒有勇氣扯下來最后一塊遮羞布,她用這種方式,去維護著自己僅剩不多的尊嚴和羞恥。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她主動去和所謂有小車的男人去進行拉客。
僅僅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麗娜已經成長到能夠從客戶的眼神里找到對自己有益的信息,從而對此進行判斷,來明碼標價,而從開房到工作到最后的收錢,已經嫻熟到一氣呵成的狀態。
在巨大的生活壓力與精神沖擊之下,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麗娜此時已經在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了李玉梅一行人得樣子,她的態度,從最開始的鄙夷,到現在的接受,再到最后對這樣的生活已經覺得麻木不仁了。
麗娜徹底的融入李玉梅她們,是在她的第二次接待客人之后,她在變態的客人的折磨下哭的不成樣子,在李玉梅她們的安慰下,麗娜平復了心情,但是她并沒有選擇放棄這份工作。而從此,她最后的一點廉恥之心也徹底消失的煙消云散。
當所謂的面子換不來溫飽的時候,那么所謂的道德底線更是變得一文不值了。
她的生活,就像是一個人孤身墜入了海底,眼前是黯淡無光的生活,周遭的一切就像是海水一樣,無形的掐住了她的脖頸,是她無法呼吸,沉重的一切似乎只有在她將自己所賺的錢寄回家的時候,才會有些許的笑意展現在她的臉上。
其中有一個特別戳心的點,就是麗娜在她工作的出租屋里,看到了著名的埃菲爾鐵塔。記憶里富麗堂皇的景點,這一刻卻在霧蒙蒙的工業街道里顯得那么的平凡,就像麗娜的外國發財夢,就像麗娜接下來這看不清的人生。
通過這份保姆的工作,麗娜不僅慢慢的還清了家里的債務,更是將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丈夫和孩子,可能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了吧。
而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在麗娜回國后,她覺得自己臟,她在浴室里用力的搓著自己的身體,想要搓掉自己的不堪的過往。而當她的丈夫得知,他們現在的看似富裕的生活,他們現在的鋪面,都是自己的妻子靠著站街換來的,他鬧起了離婚,鬧起了離家出走。
在之前的一部叫做《鋼的琴》的影片中的一段話,他們并沒有做錯任何事,更沒有犯過任何的錯誤,但是她們往往卻要去承受完全不肯能承受的代價。
令麗娜沒有想到,自己放棄了自己所謂的尊嚴,到最后換來的是丈夫不拒絕也不接受的逃避,不僅沒有麗娜的內心無疑是崩潰的。
而這一切,何嘗不是被逼的,在這荒誕的生活里,麗娜沒有選擇自暴自棄,她始終記得自己的本心,她明碼標價的,只是自己的肉體,并不是自己脆弱的靈魂。如果不是為了所謂的生活,誰愿意一雙玉臂千人枕,誰愿意過經歷那段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后后面的一片污穢。
影片的最后,是麗娜主動服軟,她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子,去小旅館里找尋自己離家出走的丈夫,故事的最后,以麗娜和丈夫做飯的時候一句蒜呢?來收尾。oe的結局,留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
事實上,麗娜一家是當時兩千多萬失業工人的縮影,他們以低廉的工資,在這個世界上艱難的存活著。我們并不應該對以麗娜為縮影的中國站街女進行所謂的批判,更不應該用切切察察的語氣對她們武斷的進行評判。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段時期,往往人會在歧途陌路的時候都會選擇去不擇手段。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決定自己的命運,簡簡單單的活著,就是他們黯淡無光的生活里唯一的光亮與目標。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不迷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